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以商业综合体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1章 引言第14-22页
 第1.1节 研究背景第14-17页
     ·“寻路”问题的提出第14页
     ·寻路障碍的负面影响第14-15页
     ·寻路障碍的原因第15-17页
 第1.2节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论文的课题背景第17页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第1.3节 论文的内容第19页
 第1.4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1.5节 论文的结构第20-22页
第2章 寻路的相关理论文献第22-42页
 第2.1节 寻路理论第23-30页
     ·“寻路”的定义第23-24页
     ·“寻路”研究的发展第24页
     ·寻路的决策过程第24-25页
     ·影响寻路的因素第25-29页
     ·寻路的评价第29-30页
 第2.2节 标识系统第30-35页
     ·标识的定义第30-31页
     ·标识的分类第31-32页
     ·标识的设计第32-35页
 第2.3节 寻路中的对齐效应第35-42页
     ·“对齐效应”的表现第35-38页
     ·对齐坐标体系对寻路的作用第38页
     ·对齐坐标体系的实验介绍第38-40页
     ·对齐坐标体系效应对建筑设计的指导第40-42页
第3章 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第42-71页
 第3.1节 认知与认知心理学第43-49页
     ·认知的定义第43页
     ·认知心理学第43-48页
     ·认知的过程第48-49页
 第3.2节 空间知识第49-54页
     ·空间知识的结构第49-50页
     ·空间知识的分类第50页
     ·空间知识建构的程序第50-53页
     ·空间知识建构中的常见偏差第53-54页
 第3.3节 空间认知第54-60页
     ·环境认知理论第54-56页
     ·城市空间的认知第56-58页
     ·室内空间的认知第58-60页
 第3.4节 认知地图第60-66页
     ·认知地图的定义第60-61页
     ·认知地图的形式分析第61-64页
     ·认知地图的研究限制第64-66页
 第3.5节 记忆与经验第66-71页
     ·记忆的相关理论第66-69页
     ·记忆与空间认知第69-71页
第4章 已有寻路设计条例的总结第71-96页
 第4.1节 从室外寻路过程谈寻路设计第72-82页
     ·到达目的地的过程第72页
     ·到达建筑所在的区域第72-74页
     ·室外标识第74-76页
     ·环境线索第76页
     ·主入口下车区域第76-77页
     ·进入入口前的寻路第77-78页
     ·入口附近的“你在这里”地图第78页
     ·发现建筑入口第78-80页
     ·到达建筑内的第一目的地第80-82页
     ·室外向室内过渡过程的总结第82页
 第4.2节 从室内寻路过程谈寻路设计第82-96页
     ·地标和建筑布局第82-83页
     ·路径第83-85页
     ·楼层和房间编码设计第85-87页
     ·术语学第87页
     ·符号和象形文字第87-88页
     ·标识的维护第88页
     ·标识的数量和位置第88-89页
     ·色彩编码第89-90页
     ·室内“你在这里”地图第90页
     ·员工指示方向第90-91页
     ·在改建过程中寻路第91页
     ·走廊的寻路功能和舒适度第91-92页
     ·照明设施第92页
     ·电梯第92-93页
     ·地下建筑寻路信息的交流第93-96页
第5章 空间类型的分类第96-115页
 第5.1节 空间认知与寻路的关系第97-98页
     ·空间认知与寻路的关系第97页
     ·研究空间认知对于寻路问题的意义第97-98页
 第5.2节 以空间认知为基础对空间进行分类第98-100页
     ·空间分类标准的两个变量第98页
     ·空间的分类方法第98-99页
     ·人类对于规律性的认知第99-100页
 第5.3节 无规律交通系统第100-102页
     ·无规律交通系统的定义第100页
     ·无规律交通系统的分类第100-101页
     ·无规律交通系统中的设计原则第101-102页
 第5.4节 有规律交通系统第102-115页
     ·有规律交通系统的定义第102页
     ·格式塔心理学第102-108页
     ·格式塔理论下的交通系统分类及设计原则第108-114页
     ·基于格式塔理论下交通系统的寻路第114-115页
第6章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特征第115-121页
 第6.1节 建筑综合体的定义和功能第116-118页
     ·建筑综合体的定义第116页
     ·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第116-118页
 第6.2节 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第118-121页
     ·空间的不定性第118-119页
     ·设计的灵活性、可变性第119-121页
第7章 实验第121-179页
 第7.1节 实验一建筑综合体内格式塔型交通第124-136页
  系统的空间认知与寻路关系调查第124-136页
     ·实验目的及目标第124页
     ·实验思路第124-125页
     ·实验场所介绍第125-127页
     ·实验步骤第127-129页
     ·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第129-135页
     ·实验结论第135-136页
 第7.2节 实验二 挑选店铺的实验第136-143页
     ·实验目的第136页
     ·实验步骤第136-137页
     ·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第137-143页
 第7.3节 实验三 中庭认知实验第143-160页
     ·实验目的第143页
     ·实验步骤第143-146页
     ·问卷内容第146-147页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147-160页
 第7.4节 正大广场实验环境介绍第160-162页
 第7.5节 实验四 楼层改变情况的判断第162-169页
     ·实验目的第162页
     ·实验步骤第162-164页
     ·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第164-165页
     ·实验结论第165-166页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于设计的指导第166-169页
 第7.6节 实验五 方向指示的测试实验第169-174页
     ·实验目的第169-170页
     ·实验步骤第170-171页
     ·数据统计的量化方法第171-172页
     ·实验数据统计及结论第172-173页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于设计的指导第173-174页
 第7.7节 实验六 下楼梯位置的测试第174-179页
     ·实验目的第174页
     ·实验步骤第174-175页
     ·实验数据及分析第175-176页
     ·实验结论第176-177页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于设计的指导第177-179页
第8章 论文总结第179-189页
 第8.1节 设计原则总结第179-184页
     ·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总原则第179页
     ·建筑综合体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方法第179-184页
 第8.2节 论文今后的研究方向第184-189页
     ·文献整理部分第184-185页
     ·实验研究部分第185-189页
致谢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8页
附录: 实验问卷和研究人员手册第198-225页
 问卷的特别说明第198-199页
 附录一 实验一的有关内容第199-204页
 附录一 实验二至实验六有关内容第204-225页
  研究人员工作要求第204页
  各研究人员任务细则第204-206页
  研究人员名单第206-207页
  C楼实验室的实验内容第207-214页
  B楼实验室的实验内容第214-218页
  正大广场的实验内容第218-225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郊区泽蛙(Rana limnocharis)的越冬生态学研究
下一篇:关于违约金作为破产债权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