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理论论文--工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

保证硬件产品综合质量的概念设计方法与管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0章 绪论第17-28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17-20页
     ·工业设计第17-18页
     ·硬件产品第18页
     ·概念设计的质量第18-20页
   ·研究背景第20-22页
     ·现实背景第20-21页
     ·理论背景第21-22页
   ·研究的意义、目标及方法第22-25页
     ·研究的意义第22-24页
     ·研究的目标第24-25页
     ·研究的方法第25页
   ·研究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5-28页
     ·研究框架第25-2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主要创新点第27-28页
第1章 产品概念质量的新定义第28-37页
   ·21世纪的质量观第28页
   ·质量观念的发展第28-30页
   ·满足顾客要求是新质量观的核心第30-33页
     ·顾客要求的内涵第30-31页
     ·满足顾客需求的Kano模型第31-33页
   ·产品质量的多维性第33-35页
   ·综合产品概念设计质量第35-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2章 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第37-51页
   ·前言第37-38页
   ·现代设计理论综述第38-41页
     ·历史回顾第38-39页
     ·影响现代设计理论发展的主要思想第39-41页
   ·设计理论分类第41-42页
   ·概念设计方法的研究第42-45页
     ·产品概念设计的特殊性第42-43页
     ·产品的概念设计具体内容第43-44页
     ·国内外概念设计的研究动态第44-45页
   ·未来发展趋势第45-49页
   ·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质量功能展开(QFD)第51-61页
   ·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综述第51-55页
     ·QFD回顾及研究的现状第52-53页
     ·质量屋(HOQ)和QFD模型第53-54页
     ·QFD的效果第54-55页
   ·QFD优缺点分析第55-57页
   ·QFD模型的改进第57-58页
   ·QFD的作用第58-59页
   ·QFD的发展趋势第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第61-72页
   ·感性、意象和语意第61-63页
     ·感性第61-62页
     ·意象第62-63页
     ·语意和语意差异法第63页
   ·感性工学的概念第63-64页
   ·感性工学综述第64-66页
   ·感性工学的研究分支第66-68页
     ·类别划分(Category Classification)第66页
     ·感性工学知识系统(Kansei Engineering Computer System)第66-67页
     ·感性工学模式化(Kansei Engineering Modeling)第67页
     ·虚拟感性工程(VIKE:Virtual Kansei Engineering)第67-68页
   ·感性工学的研究过程及方法第68-70页
     ·感性意象认知识别第68-69页
     ·定性分析第69页
     ·定量分析第69-70页
     ·结果验证第70页
   ·小结与展望第70-72页
第5章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第72-88页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概况第72-73页
   ·TRIZ的一般过程第73-77页
     ·分析第74页
     ·原理第74-75页
     ·进化第75-76页
     ·效应第76页
     ·评价第76-77页
   ·解的级别第77-78页
   ·物质—场分析第78页
   ·冲突解决原理第78-83页
     ·技术冲突第79-81页
     ·物理冲突第81-83页
   ·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第83-85页
   ·发展趋势第85-86页
   ·小结第86-88页
第6章 QFD顾客需求获取方法的研究第88-116页
   ·有关质量需求的研究综述第88-98页
     ·QFD对质量需求获取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第88-94页
     ·市场研究中的需求获取技术第94-96页
     ·需求获取和分析的模型综述第96-98页
     ·有关顾客需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98页
   ·质量需求获取方法研究第98-104页
     ·需求概念模型第99-102页
     ·顾客需求的效用视角第102-104页
     ·小结第104页
   ·产品开发中的感性因素第104-105页
     ·感性消费的形成第104-105页
     ·把握感性的方法第105页
   ·运用感性工学改进OFD需求获取过程第105-112页
     ·在QFD中整合感性工学思想的可行性第105-107页
     ·建立需求语意知识库第107-110页
     ·树立标杆设计思想第110-112页
   ·基于改进型QFD的质量需求获取方法第112-115页
     ·标杆设计和产品意象定位第112页
     ·采用鱼刺图分析产品主导意象第112-113页
     ·5W1 H法和现场调查第113页
     ·VOC表转化质量需求第113-115页
     ·KJ法整理质量需求第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7章 概念设计方法的集成第116-127页
   ·设计过程模型第117-119页
     ·顺序过程模型第117页
     ·设计为中心的模型第117-118页
     ·并行设计模型第118页
     ·动态过程模型第118-119页
   ·产品设计策略第119-120页
   ·设计方法第120-121页
   ·概念设计的集成方法(QFD、感性工学和TRIZ集成的方法)第121-126页
     ·支持功能的确定第122-123页
     ·QFD及TRIZ集成的概念设计模型第123-124页
     ·感性工学、OFD和TRIZ集成的概念设计流程第124-126页
   ·结论第126-127页
第8章 例证研究第127-149页
   ·案例的背景资料第127页
   ·QFD中用户需求的提取和分析技术第127-130页
     ·用户需求的获取第128-129页
     ·用户需求的整理第129-130页
   ·顾客需求的权重计算第130-136页
     ·层次分析法第130-132页
     ·构造判断矩阵和数据处理第132页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第132-133页
     ·顾客需求权重的确定第133-136页
   ·质量屋的建立第136-147页
     ·确定顾客需求第138页
     ·顾客需求规划第138-140页
     ·顾客需求到产品技术特征的转化第140页
     ·顾客需求和技术特征的关系矩阵第140-141页
     ·技术特征排序及技术竞争性评估第141-142页
     ·技术特征自相关矩阵第142-143页
     ·设置技术特征目标值第143-144页
     ·产品设计方案评估第144-147页
   ·产品功能概念冲突的解决第147-149页
第九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49-152页
   ·论文总结第149-150页
   ·研究展望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0页
附录A 公理设计分析法第160-172页
 A.1 公理设计的基本概念第161-163页
 A.2 "之字形"映射关系变换第163-164页
 A.3 设计等级树第164-165页
 A.4 设计公理第165页
 A.5 设计公理的应用第165-167页
 A.6 基于AD的设计冲突确定第167-169页
 A.7 产品概念设计宏观过程模型第169-172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贝叶斯网络在飞机故障诊断与维修优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MDA的新型J2EE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