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44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述评 | 第14-32页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4-23页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3-32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36-41页 |
·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结构安排 | 第37-41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41-44页 |
第2章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 第44-78页 |
·经济发展与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 第44-58页 |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介入 | 第44-48页 |
·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兴起 | 第48-54页 |
·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的出现 | 第54-58页 |
·政策性金融的定义及特征 | 第58-63页 |
·定义 | 第58-61页 |
·主要特征 | 第61-63页 |
·政策性金融的构成要素 | 第63-74页 |
·政策性金融的组织形式 | 第63-65页 |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机制 | 第65-70页 |
·政策性金融的主要业务 | 第70-72页 |
·政策性金融的法制基础 | 第72-74页 |
·政策性金融的经济功能 | 第74-78页 |
·一般职能 | 第74-75页 |
·特有职能 | 第75-78页 |
第3章 政策性金融形成中的制度均衡 | 第78-1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需求 | 第78-89页 |
·金融市场缺陷 | 第78-82页 |
·市场与社会目标的分歧 | 第82-83页 |
·需求主体 | 第83-85页 |
·环境 | 第85-89页 |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供给 | 第89-100页 |
·组建国有金融机构 | 第90-92页 |
·与商业性非国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 第92-93页 |
·运用公共财政手段 | 第93-94页 |
·设立国有专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 第94-98页 |
·设立非国有专业化政策性金融机构 | 第98-100页 |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选择 | 第100-108页 |
·制度选择主体 | 第100-102页 |
·环境与初始条件 | 第102-103页 |
·不同制度安排预期的成本收益比较 | 第103-106页 |
·影响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边界动态调整的主要因素 | 第106-108页 |
·结论:制度均衡的形成 | 第108-110页 |
第4章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失序与治理 | 第110-132页 |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主体行为的互动 | 第110-114页 |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的行为主体 | 第110-112页 |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 第112-114页 |
·政策性金融运行中的主体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干扰 | 第114-117页 |
·政府部门行为及其产生的干扰 | 第114-115页 |
·政策性金融机构行为及其干扰 | 第115-116页 |
·政策性金融服务需求者行为及其干扰 | 第116-117页 |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失序 | 第117-118页 |
·政策性金融运行失序问题的治理 | 第118-128页 |
·法治型政府 | 第121-123页 |
·治理机制 | 第123-125页 |
·机构建设 | 第125-127页 |
·金融生态环境 | 第127-128页 |
·菲律宾开发银行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第5章 政策性金融的变迁 | 第132-171页 |
·传统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演变模式 | 第132-142页 |
·欧美国家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演变模式:自然淡出 | 第132-135页 |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发展演变模式:压力下的改革 | 第135-137页 |
·后起新兴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发展演变模式:职能转换 | 第137-142页 |
·传统政策性金融的演变路径 | 第142-152页 |
·继续保留高政策性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 第144-146页 |
·面向"高政策性、较高金融性"金融机构转型 | 第146-148页 |
·面向"低政策性高金融性"金融机构转型 | 第148-149页 |
·小结 | 第149-152页 |
·政策性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 第152-159页 |
·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 第154-156页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第156页 |
·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影响 | 第156-158页 |
·原有运作模式的弊端日益彰显 | 第158-159页 |
·一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模式及其变迁态势 | 第159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59-171页 |
·坚定对发展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信心 | 第160-163页 |
·政策性金融发展变迁的主要启示 | 第163-171页 |
第6章 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71-212页 |
·早期发展 | 第171-174页 |
·政策性银行的组建 | 第174-177页 |
·我国政策性银行概况 | 第177-181页 |
·国家开发银行 | 第177-178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第178-180页 |
·中国进出口银行 | 第180-181页 |
·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 第181-186页 |
·国家开发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 第181-183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 第183-184页 |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发展与绩效 | 第184-186页 |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问题 | 第186-197页 |
·政策性金融法规制度不健全 | 第186-187页 |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其它宏观管理部门的关系未理顺 | 第187-188页 |
·融资和国家财政担保制度不完善 | 第188-189页 |
·考核评价机制的难题未解决 | 第189-190页 |
·软预算约束问题突出 | 第190-192页 |
·监管机制远未到位 | 第192-194页 |
·微观治理机制不健全 | 第194-195页 |
·小结 | 第195-197页 |
·我国政策性银行面临的新挑战 | 第197-200页 |
·经济全球化 | 第197-198页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 第198-199页 |
·金融制度变迁与国际政策性金融的改革潮流影响 | 第199-200页 |
·结论 | 第200-212页 |
第7章 发展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对策建议 | 第212-249页 |
·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 | 第212-219页 |
·政策性金融的规模及其控制 | 第219-221页 |
·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的确定 | 第221-223页 |
·业务范围的界定、调整与区隔制度 | 第223-228页 |
·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制度的完善与规范 | 第228-233页 |
·资金来源问题 | 第228-230页 |
·资金成本问题 | 第230-232页 |
·资本金问题 | 第232-233页 |
·业绩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 | 第233-235页 |
·预算约束的硬化 | 第235-237页 |
·加强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 第237-242页 |
·微观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242-247页 |
·加快政策性金融立法进程 | 第247-249页 |
第8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未来 | 第249-281页 |
·分析框架 | 第249-256页 |
·政策性金融转型的缘起与目的 | 第249-251页 |
·政策性金融转型的基本模式 | 第251-253页 |
·政策性金融转型的路径 | 第253-254页 |
·我国政策性金融转型的总体原则 | 第254-256页 |
·国家开发银行的转型 | 第256-263页 |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的背景 | 第256-258页 |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的目标 | 第258-259页 |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的具体措施建议 | 第259-263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转型 | 第263-268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背景 | 第263-264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目标 | 第264-267页 |
·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具体措施建议 | 第267-268页 |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 | 第268-273页 |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发展瓶颈及转型背景 | 第268-270页 |
·我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目标的确定 | 第270页 |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具体措施建议 | 第270-273页 |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 第273-281页 |
·组织构架 | 第274-275页 |
·政策性金融功能 | 第275-279页 |
·政策性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 | 第279-281页 |
参考文献 | 第281-2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90-292页 |
致谢 | 第292-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