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外生菌根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菌根的发现、命名及类型 | 第10页 |
·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及真菌种类 | 第10-11页 |
·外生菌根的结构及形成机制 | 第11-12页 |
·菌根的作用 | 第12-14页 |
·影响外生菌根形成的因素 | 第14-15页 |
·内蒙古中西部山地植被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状况 | 第15-19页 |
·土生空团菌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油松简介 | 第18页 |
·虎榛子简介 | 第18-19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外生菌根真菌土生空团菌培养特性的研究 | 第21-54页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6页 |
·种子活化 | 第21页 |
·固体培养 | 第21页 |
·液体培养 | 第21-22页 |
·培养基的初筛 | 第22页 |
·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22页 |
·最适初始pH 值 | 第22页 |
·最适培养温度 | 第22-23页 |
·不同C 源试验 | 第23页 |
·不同N 源试验 | 第23页 |
·不同C/N 试验 | 第23-24页 |
·不同C 浓度试验 | 第24页 |
·不同KH_2PO_4浓度试验 | 第24页 |
·不同MgSO_4·7H_2O 浓度试验 | 第24页 |
·不同柠檬酸铁浓度试验 | 第24页 |
·不同微量元素浓度试验 | 第24页 |
·不同维生素B_1浓度试验 | 第24页 |
·正交试验 | 第24-26页 |
·验证试验 | 第26页 |
·测量和分析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50页 |
·最优培养基的确定 | 第26-28页 |
·最佳培养时间 | 第28页 |
·初始pH 值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菌株的最佳培养温度 | 第29-30页 |
·不同C 源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C 源中葡萄糖与麦芽汁的比例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N 源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C/N 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C 浓度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KH_2PO_4浓度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MgSO_4·7H_2O 浓度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柠檬酸铁浓度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微量元素浓度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维生素B_1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1-43页 |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土生空团菌在最优水平组合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 第47-5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4页 |
3 土生空团菌对虎榛子、油松幼苗促生作用研究 | 第54-64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幼苗培养 | 第54页 |
·幼苗接种及培养 | 第54页 |
·菌根感染率及幼苗各项指标的测定 | 第54-55页 |
·外部形态、解剖结构观察 | 第5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虎榛子菌根合成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9页 |
·油松菌根合成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65页 |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