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颜体起源说辨析 | 第10-30页 |
| 一、“二王”说 | 第10-13页 |
| 二、“颜出于褚”说 | 第13-14页 |
| 三、欧虞说 | 第14-15页 |
| 四、张旭说 | 第15-16页 |
| 五、徐浩说 | 第16-17页 |
| 六、家学说 | 第17-18页 |
| 七、北派说 | 第18-21页 |
| 八、民间书法说 | 第21-28页 |
| 九、小结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北派书风与盛唐气象 | 第30-50页 |
| 一、南北书风的融合对唐代书法的影响 | 第30-34页 |
| (一) 南北书风差异的历史存在 | 第30-31页 |
| (二) 初唐南北书风的真正融合 | 第31-34页 |
| 二、北派书风与盛唐气象 | 第34-45页 |
| (一) 初唐“崇王”对北派书风的消融 | 第34-36页 |
| (二) 盛唐书风的丕变 | 第36-38页 |
| (三) 盛唐对北派书法自觉或不自觉的吸取 | 第38-40页 |
| (四) “盛唐气象”的突出典范──“颜体”的形成 | 第40-44页 |
| (五) 小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第三章 颜体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 第50-87页 |
| 第一节 颜体对历代书家的影响 | 第50-64页 |
| 一、颜体对晚唐五代书法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 第50-52页 |
| 二、颜体对宋辽金西夏书法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 第52-57页 |
| 三、颜体对元明书法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 第57-60页 |
| 四、颜体对清代书坛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 第60-63页 |
| 五、颜体对近现代书法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第二节 颜体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 第64-68页 |
| 一、颜体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 第64-67页 |
| 二、颜体对朝鲜半岛书法的影响 | 第67-68页 |
| 第三节 略论颜体的实用性 | 第68-74页 |
| 一、颜体在图书、版画、钱币等印刷品中的功用 | 第68-73页 |
| 二、颜体在科举考试中的实用价值 | 第73-74页 |
| 第四节 结语 | 第74-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王连富主要成果一览表(2005年12月──2007年1月)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图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