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童小说的童年意绪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存在缘由 | 第10-16页 |
(一) 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隐秘发现 | 第10-12页 |
1. 苏童童年经历与小说呈现的暗合 | 第10-11页 |
2. 苏童童年体验与小说童年意绪的暗合 | 第11-12页 |
(二) 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形成原因 | 第12-16页 |
1. 内部原因:艰辛的童年往事 | 第13-14页 |
2. 外部原因:复杂的社会语境 | 第14-16页 |
二、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文本表现 | 第16-35页 |
(一) 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文本呈现 | 第17-30页 |
1.“香椿树街”系列:青涩的童年 | 第17-21页 |
2. “枫杨树”系列:被亵读的家史 | 第21-27页 |
3. 其他系列:悲惨的世界 | 第27-30页 |
(二) 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情绪表征 | 第30-35页 |
1. 残酷:暴力和死亡的集结 | 第31-33页 |
2. 冷漠:冰冷的惊慑 | 第33-34页 |
3. 温情:瞬时的闪现 | 第34-35页 |
三、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文本意义 | 第35-49页 |
(一) 引导小说的悲剧化 | 第35-38页 |
1. 小说情节的悲剧化 | 第36-37页 |
2. 小说理念的悲剧化 | 第37-38页 |
(二) 辅助审美的感伤化 | 第38-41页 |
1. 撕裂个体人物的感伤 | 第39-41页 |
2. 虚无整体世界的感伤 | 第41页 |
(三) 尝试历史文化的反叛 | 第41-49页 |
1. 对历史的反叛 | 第42-45页 |
2. 对文化的反叛 | 第45-49页 |
四、结语 | 第49-53页 |
注释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