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页 |
| 一、特殊防卫权的基本范畴 | 第7-10页 |
| (一) 特殊防卫权的基本概念 | 第7-9页 |
| (二) 与特殊防卫相关的几个概念辨析 | 第9-10页 |
| 1、防卫过当 | 第9页 |
| 2、假想防卫 | 第9-10页 |
| 3、挑拨防卫 | 第10页 |
| 4、偶然防卫 | 第10页 |
| 二、特殊防卫权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 第10-15页 |
| (一) 历史上有关特殊防卫权的规定和特点 | 第10-13页 |
| (二) 当代各国刑法有关特殊防卫权的立法及特点 | 第13-15页 |
| 三、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特殊防卫权的构成 | 第15-25页 |
| (一) 特殊防卫成立的客观条件 | 第16-24页 |
| 1、行使特殊防卫权的前提条件 | 第16-22页 |
| 2、行使特殊防卫权的时间条件 | 第22-24页 |
| 3、行使特殊防卫权的对象条件 | 第24页 |
| (二) 行使特殊防卫权的主观条件 | 第24-25页 |
| (三) 特殊防卫权与一般正当防卫权在构成要件上的异同 | 第25页 |
| 1、与一般正当防卫权相同的构成要件 | 第25页 |
| 2、与一般正当防卫权不同的构成要件 | 第25页 |
| 四、我国刑法规定的特殊防卫权的特点及其本质属性 | 第25-30页 |
| (一) 我国97 年刑法中特殊防卫权自身的特点 | 第25-27页 |
| 1、不同于前述历史上的特殊防卫权 | 第25-26页 |
| 2、不同于国外现行刑事立法所规定的特殊防卫权 | 第26-27页 |
| (二) 我国刑法特殊防卫权的本质属性 | 第27-30页 |
| 1、特殊防卫权是特殊情况下的正当防卫权 | 第27-28页 |
| 2、是有限度要求的正当防卫权 | 第28-29页 |
| 3、是单方面特殊防卫权 | 第29-30页 |
| 五、我国刑法第20 条第3 款的立法本意和价值取向 | 第30-35页 |
| (一) 立法本意 | 第30-32页 |
| (二) 价值取向 | 第32-35页 |
| 1、反映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对立统一 | 第33页 |
| 2、反映了报应与预防的协调和平衡 | 第33-34页 |
| 3、反映了正义、效率、秩序三者的对立统一 | 第34-35页 |
| 六、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35-39页 |
| (一) 特殊防卫权认定应考察的其他条件 | 第35页 |
| (二) 对“行凶”如何认定的问题 | 第35-36页 |
| 1、从不法侵害人实施侵害的手段和强度来分析 | 第35页 |
| 2、从不法侵害人的主观故意出发进行分析 | 第35页 |
| 3、从发生不法侵害的起因出发进行分析 | 第35-36页 |
| (三) 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能否实行特殊防卫问题 | 第36页 |
| (四) 关于相互斗殴过程中能否实行特殊防卫问题 | 第36-37页 |
| (五) 关于防卫人对不法侵害程度的判断问题 | 第37-38页 |
| (六) 关于举证责任问题 | 第38-39页 |
| 七、完善我国特殊防卫权的立法建议 | 第39-43页 |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