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 第11-16页 |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金属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 | 第16页 |
·弹性模量的预测 | 第16-18页 |
·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2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组织分析 | 第21-33页 |
·原材料 | 第21页 |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第21-23页 |
·混料 | 第22页 |
·冷等静压 | 第22页 |
·包套抽真空 | 第22页 |
·均匀化退火 | 第22页 |
·热挤压 | 第22页 |
·热处理 | 第22-23页 |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金相组织研究 | 第23-26页 |
·实验目的 | 第23-24页 |
·金相试样的制备 | 第24页 |
·浸蚀剂的选择 | 第24页 |
·电解抛光试验 | 第24-25页 |
·金相观察 | 第25-26页 |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扫描电镜组织研究 | 第26-29页 |
·实验目的 | 第26页 |
·实验设备 | 第26页 |
·断口分析 | 第26-27页 |
·SEM 组织形貌分析 | 第27-29页 |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透射电镜组织研究 | 第29-30页 |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29页 |
·透射电镜显微分析 | 第29-30页 |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测量 | 第30-32页 |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试样的制备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41页 |
·有限元法 | 第33-36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34页 |
·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第35页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 第35-36页 |
·实体微观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不考虑界面产物的微观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有界面产物的微观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单元属性设置 | 第38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38页 |
·实常数的设定 | 第38页 |
·材料属性的添加 | 第38页 |
·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SiC_p/6066Al 复合材料弹性模量数值模拟与计算 | 第41-55页 |
·ANSYS 求解后处理 | 第41-52页 |
·不考虑界面反应的情况 | 第41-46页 |
·考虑界面反应的情况 | 第46-50页 |
·颗粒尺寸不同的情况 | 第50-52页 |
·混合律模型 | 第52-53页 |
·数据结果 | 第53-54页 |
·不考虑界面的情况 | 第53页 |
·考虑界面的情况 | 第53-54页 |
·颗粒尺寸不同的情况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分析和讨论 | 第55-62页 |
·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增强相形状的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增强相尺寸的影响因素 | 第57页 |
·增强相体积分数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热处理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界面结合情况的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8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