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分离自马铃薯腐烂块茎8个细菌菌株的16SrDNA初步鉴定及致病性与室内抑菌效果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Summary第4-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19页
 1. 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细菌性病害现状第9-11页
   ·马铃薯环腐病第9页
   ·马铃薯青枯病第9-10页
   ·马铃薯软腐病第10页
   ·马铃薯黑胫病第10-11页
 2. 马铃薯致病性细菌与内生拮抗性细菌第11-13页
   ·重寄生作用第11页
   ·抗生作用第11-12页
   ·空间和营养竞争第12页
   ·促生作用第12页
   ·内生细菌的有害作用第12-13页
 3. 细菌的鉴定方法第13-15页
   ·常规鉴定方法第13-14页
     ·染色和显微技术方面第13页
     ·分离培养第13页
     ·生理生化鉴定法第13-14页
   ·血清学鉴定方法第14页
   ·细菌鉴定仪器法第14页
   ·165 RDNA 鉴定法第14-15页
 4. 壳聚糖、H_2O_2 以及三种杀菌剂与抑菌方面的研究第15-19页
   ·壳聚糖与抑菌方面的研究第15-17页
   ·H_2O_2 与抑菌方面的研究第17页
   ·杀菌剂与抑菌方面的研究第17-19页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第17-18页
     ·杀菌剂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第18-19页
第二章 马铃薯腐烂块茎内细菌的分离纯化以及分离菌株对健薯块茎的作用..第19-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标本的采集第19页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第19页
   ·菌种的保存第19页
   ·致病性测定第19-20页
     ·全薯刺伤法第19-20页
     ·薯片划伤接种方法第20页
   ·形态观察及革兰氏染色第20-22页
     ·菌落形态观察第20页
     ·革兰氏染色第20-22页
     ·KOH 法确定革兰氏染色性状第22页
   ·强致病菌株菌体形态观察第22页
     ·菌体的准备第22页
     ·方法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5页
   ·病样的采集第22页
   ·形态观察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第22-24页
   ·致病性测定第24-25页
     ·全薯刺伤法第24页
     ·薯片划伤接种结果第24-2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25-26页
第三章 分离得到的细菌菌株对3 个品种马铃薯种植情况的影响第26-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接种品种第26页
   ·接种菌体的准备第26页
   ·接种方法及种植第26-27页
     ·接种方法第26页
     ·种植方法第26页
     ·营养液的配制第26-27页
   ·带菌马铃薯生长状况的观察第27页
   ·产量的测定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28页
   ·接种后马铃薯生长状况的观察第27页
   ·接种细菌菌株后对马铃薯产薯量的影响第27-28页
 3. 结论第28-29页
第四章 细菌菌株的165 RDNA 鉴定技术第29-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供试的菌株第29页
   ·引物合成第29页
   ·菌株DNA 的提取第29-30页
   ·细菌DNA 的检测第30页
   ·16 SRDNA-PCR第30页
   ·PCR 产物的纯化与回收第30-31页
   ·PCR 产物的测序及结果分析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41页
   ·165 RDNA—PCR 产物纯化后的检测第31-32页
   ·PCR 产物测序结果第32-41页
 3. 讨论第41-43页
   ·应用165RDNA-PCR 的方法进行供试细菌菌株的鉴定第41-42页
   ·细菌菌株的鉴定第42-43页
第五章 壳聚糖、H_2O_2和三种杀菌剂对致病性细菌的抑制效果的研究第43-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供试菌株第43页
   ·抑菌物质第43页
   ·实验方法第43-44页
     ·壳聚糖对致病性细菌的抑制效果第43页
     ·H_2O_2 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第43-44页
     ·杀菌剂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第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第45-46页
   ·不同浓度H_2O_2 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第46-48页
   ·不同浓度杀菌剂对致病菌的抑制第48-50页
 3. 讨论与结论第50-52页
   ·壳聚糖与抑菌作用第50-51页
   ·H_2O_2 溶液与抑菌作用第51页
   ·三种杀菌素与抑菌作用的研究第51-52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2-55页
 1 结论第52页
 2 讨论第52-55页
   ·致病细菌的鉴定第52-53页
   ·病原细菌的致病性测定第53页
   ·壳聚糖、H_2O_2 以及三种杀菌剂与抑菌效果的研究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作者简介第62-63页
导师简介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B1、VB12和VH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的生长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下一篇: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Osms2和Osms3的基因遗传与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