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3页 |
| ·线虫对动植物的危害 | 第9-10页 |
| ·线虫的防治现状 | 第10页 |
| ·圆盘菌科的建立及其与捕食线虫的关系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23页 |
| ·、材料 | 第13-16页 |
| ·菌种来源 | 第1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3页 |
| ·培养基 | 第13-16页 |
| ·、实验项目与方法 | 第16-23页 |
| ·捕食性圆盘菌菌株的培养 | 第16页 |
| 1..2.2 捕食性圆盘菌生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营养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17页 |
| ·pH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17页 |
|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17页 |
| ·捕食性圆盘菌捕食特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配 | 第17页 |
| ·腐生线虫的食养 | 第17页 |
| ·腐生线虫悬浮液的制配 | 第17页 |
| ·捕食过程的观察和捕食器官的诱导和计数 | 第17-18页 |
| ·微环境捕食性圆盘菌与线虫的动态关系研究 | 第18页 |
| ·微环境捕食性圆盘菌与线虫的制备 | 第18页 |
| ·微环境中线虫的计数 | 第18页 |
| ·抑菌作用的测定 | 第18-20页 |
| ·土壤来源及处理 | 第18-19页 |
| ·微生物的计数 | 第19页 |
| ·不同土壤对圆盘菌抑菌作用的测定 | 第19-20页 |
| ·抑菌作用的解除 | 第20页 |
| ·子实体的电镜观察 | 第20页 |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 第20页 |
|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 第20页 |
| ·纤维素酶活测定 | 第20-23页 |
| ·粗酶液的制配 | 第21页 |
| ·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力测定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43页 |
| ·捕食性圆盘菌生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3-29页 |
| ·不同碳源对圆盘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不同氮源对圆盘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4-25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5-27页 |
| ·pH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捕食器官的诱导及捕食实验 | 第29-36页 |
| ·捕食过程的观察 | 第29-31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和pH值对不同菌株的捕食器官的诱导及其捕食效果的影响 | 第31-33页 |
| ·不同培养基及线虫浓度对不同菌株的捕食器官的诱导及其捕食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土壤微环境中线虫的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 ·土壤对捕食性圆盘菌的抑菌作用及解除 | 第36-39页 |
| ·不同土壤对圆盘菌的抑菌作用 | 第36-38页 |
| ·不同碳源对圆盘菌的抑菌作用的解除 | 第38-39页 |
| ·捕食性圆盘菌与纤维素酶的关系 | 第39-41页 |
| ·不同固体培养基对捕食性圆盘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培养时间对捕食性圆盘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圆盘菌科真菌有性型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