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概念的解析 | 第8-13页 |
1. “学生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 | 第9-11页 |
2. “学生管理”和“学生工作” | 第11-13页 |
(三) 已有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 本文的思路 | 第14-16页 |
一、管理理念和管理目的的比较 | 第16-24页 |
(一) 中国高校学生工作或学生管理相关的法规及文本 | 第16-19页 |
1. 相关的法规及文件 | 第16-18页 |
2. 学工部(处)的工作职责及其印发的学生手册 | 第18-19页 |
(二)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及相关文本 | 第19-22页 |
1.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 第19-21页 |
2. 学生事务部门的使命及其编制的学生手册 | 第21-22页 |
(三) 中美比较 | 第22-24页 |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比较 | 第24-32页 |
(一) 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24-26页 |
1. 学生工作管理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24-25页 |
2.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25-26页 |
(二)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26-30页 |
1. 学生事务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 | 第26-28页 |
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28-30页 |
(三) 中美比较 | 第30-32页 |
三、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的比较 | 第32-41页 |
(一) 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式 | 第32-35页 |
1. 学生工作内容 | 第32-34页 |
2. 学生工作方式 | 第34-35页 |
(二)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和管理方式 | 第35-39页 |
1. 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 | 第35-38页 |
2. 学生事务的管理方式 | 第38-39页 |
(三) 中美比较 | 第39-41页 |
四、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差异的原因探析 | 第41-47页 |
(一) 民族文化传统的原因 | 第41-43页 |
(二) 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 | 第43-44页 |
(三) 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 | 第44-47页 |
五、改革与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若干设想 | 第47-54页 |
(一) 转变教育、管理理念,落实“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的 | 第47-48页 |
(二) 加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48-49页 |
(三) 改进高校学生工作,强化配套的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 | 第49-51页 |
(四) 加强学生工作专家队伍建设,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1 | 第62-66页 |
附录2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