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光温敏不育系BS20、BS210的遗传特性及不育候选基因的分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48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11-28页 |
·有关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成因的解释 | 第11-12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 第12-14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4-15页 |
·光温敏不育遗传的复杂性 | 第15-18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系学研究 | 第18-22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光温生态模型的研究 | 第22-24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基因工程研究 | 第24-27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植物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技术 | 第28-46页 |
·mRNA差异显示和eDNA—AFLP技术 | 第29-32页 |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SAGE) | 第32页 |
·cDNA微阵列和DNA芯片技术 | 第32-33页 |
·正向和反向遗传学研究 | 第33-34页 |
·EST序列及其应用 | 第34-36页 |
·DNA差减文库的构建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 第36-37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37-38页 |
·代谢组学研究 | 第38-40页 |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 第40-42页 |
·系统生物学 | 第42-44页 |
·小麦基因组学研究 | 第44-46页 |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特点研究 | 第48-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67页 |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 第50-54页 |
·温度敏感时期 | 第54-55页 |
·光周期敏感时期 | 第55-57页 |
·光温互作效应分析 | 第57-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小麦光温敏不育系育性的遗传分析 | 第69-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材料 | 第69页 |
·育性分析 | 第69页 |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80页 |
·亲本、F_1和F_2群体的结实率分析 | 第70-74页 |
·遗传分析 | 第74-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小麦光温敏不育相关基因片段的分离 | 第82-1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92页 |
·材料 | 第82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82-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116页 |
·RNA的提取 | 第92-93页 |
·DDRT-PCR分析 | 第93-94页 |
·部分差异片段的重扩增 | 第94-95页 |
·反向Northern点杂交验证 | 第95页 |
·差异序列分析 | 第95-104页 |
·候选EST序列5’端的延长 | 第104-116页 |
·讨论 | 第116-118页 |
附表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4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