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互联网“虚拟社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 第8-17页 |
一、互联网“虚拟社区”的概念概述 | 第8-10页 |
二、互联网“虚拟社区”的主要特征 | 第10-12页 |
(一) 互联网“虚拟社区”的社区空间具有跨地域性 | 第11页 |
(二) 互联网“虚拟社区”的主体比现实社区更具复杂性与多样性 | 第11页 |
(三) 互联网“虚拟社区”功能与结构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 第11-12页 |
(四) 互联网“虚拟社区”的服务更具个性化与开放性 | 第12页 |
三、互联网“虚拟社区”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 第12-17页 |
(一) 互联网“虚拟社区”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具备了相当硬件条件 | 第13页 |
(二) 互联网“虚拟社区”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巨大的心理市场和可利用的网络空间 | 第13-14页 |
(三) 互联网“虚拟社区”是新形势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 | 第14-15页 |
(四) 互联网“虚拟社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处新战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互联网“虚拟社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17-28页 |
一、互联网“虚拟社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17-21页 |
(一) 互联网“虚拟社区”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转化、增强了工作效果 | 第17-18页 |
(二) 互联网“虚拟社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方法得到创新 | 第18-19页 |
(三) 互联网“虚拟社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大为扩展、吸引力大为增强 | 第19-20页 |
(四) 互联网“虚拟社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快捷便利、并增强了预防教育 | 第20-21页 |
二、互联网“虚拟社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21-28页 |
(一) 互联网“虚拟社区”是新时期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新工具之一 | 第21-22页 |
(二) 互联网“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的蚕食格外令人担忧 | 第22-25页 |
(三) 互联网“虚拟社区”的出现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加强互联网“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28-37页 |
一、把握互联网“虚拟社区”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 | 第28-29页 |
(一) 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坚实基础 | 第28-29页 |
(二) 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 第29页 |
二、适应互联网“虚拟社区”信息传播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29-31页 |
(一) 变单向教育为双向交流 | 第29-30页 |
(二) 变单纯灌输教育为主动灌输和引导相结合 | 第30页 |
(三) 变抽象为具体 | 第30页 |
(四) 变被动为主动 | 第30-31页 |
(五) 变单一呆板为灵活多样 | 第31页 |
三、适应互联网“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第31-33页 |
(一) 网络信息时代对教育者信息素质的要求 | 第31-32页 |
(二) 健全和完善政工队伍 | 第32-33页 |
四、探索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 推进两课教学改革 | 第33-34页 |
(一) 构建与互联网络相适应的高校“两课”教学工作机制 | 第33页 |
(二) 加强“两课”教学的网络载体建设 | 第33-34页 |
(三) 增补“两课”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 第34页 |
五、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虚拟社区居民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作用 | 第34-37页 |
(一) 正面引导,耐心疏导,使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相信自身对网络“虚拟社区”有害信息的辨别力 | 第35页 |
(二) 做好互联网“虚拟社区”大学生居民的心理咨询,并规范他们的日常网络行为 | 第35-36页 |
(三) 强调家庭教育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度,进一步加强网络“虚拟社区”青少年居民对有害信息的抵制能力 | 第36页 |
(四) 要充分重视开展网民网络行为道德宣传教育活动,重视网上德育建设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