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七言绝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4页 |
第一章 北宋前期的七言绝句创作 | 第14-47页 |
第一节 北宋前期七言绝句的沿袭与渐变 | 第15-25页 |
一、祖朝由南唐、后周入宋诗人的七绝创作 | 第15-17页 |
二、太宗、真宗两朝白体诗人与西昆体诗人的七绝 | 第17-21页 |
三、潘阆、魏野、林逋与僧人智圆的七绝创作 | 第21-25页 |
第二节 诗文革新时期的七绝创作 | 第25-47页 |
一、西昆体后期诗人宋庠、宋祁兄弟的七绝创作 | 第25-26页 |
二、北宋诗文革新派的七绝创作 | 第26-31页 |
三、追踪唐音、清遒粹美的蔡襄七绝 | 第31-36页 |
四、理学家李觏、邵雍等人的七绝创作 | 第36-40页 |
五、韩琦七绝的寄托遥深与赵抃七绝的谐婉多姿 | 第40-47页 |
第二章 北宋中后期特色鲜明的七绝创作(上) | 第47-68页 |
第一节 深婉不迫的王安石七绝 | 第47-59页 |
一、七言绝句中的“王荆公体” | 第47-48页 |
二、早期七绝直抒胸臆、不为含蓄 | 第48-51页 |
三、后期七绝深婉不迫、雅丽精工 | 第51-55页 |
四、悲情色彩与其深婉风格的形成 | 第55-58页 |
五、风格取范及其意义 | 第58-59页 |
第二节 风格健朗的王令、郭祥正七绝 | 第59-68页 |
一、王令七绝以遒劲刚直之笔抒抑郁不平之情 | 第60-63页 |
二、健朗清新的郭祥正七绝 | 第63-68页 |
第三章 北宋中后期特色鲜明的七绝创作(下) | 第68-103页 |
第一节 才大笔健的东坡七绝 | 第68-84页 |
一、苏轼七绝概述 | 第68-79页 |
二、苏轼七绝风格批评 | 第79-84页 |
第二节 黄庭坚、陈师道七绝学杜甫变体 | 第84-94页 |
一、黄庭坚七绝以奇生趣、以拗成峭 | 第84-87页 |
二、黄庭坚七绝的承与变 | 第87-91页 |
三、朴拙质实的陈师道七绝 | 第91-94页 |
第三节 秦观、晁补之、张耒七绝回复唐音 | 第94-103页 |
一、清新婉丽的秦观七绝 | 第94-96页 |
二、辞格俊逸的晁补之七绝 | 第96-98页 |
三、自然秀朗的张耒七绝 | 第98-103页 |
第四章 北宋七绝与唐代七绝的继承关系 | 第103-120页 |
第一节 北宋诗人对七绝诗体的认识 | 第103-110页 |
一、北宋诗人对七绝缘起的认识 | 第103-106页 |
二、入乐可歌的北宋七绝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北宋七绝对唐人七绝的继承 | 第110-120页 |
一、北宋七绝中的晚唐嗣响 | 第110-113页 |
二、北宋七绝的中唐遗韵 | 第113-116页 |
三、北宋七绝中学杜甫之变体 | 第116-120页 |
第五章 北宋七绝具有特色的题材及创作技法 | 第120-136页 |
第一节 北宋七绝题材的文人旨趣 | 第120-128页 |
一、人文山水 | 第120-122页 |
二、读书之乐与读书之感 | 第122-124页 |
三、茶烟轻飏 | 第124-125页 |
四、书画及文房四宝的题咏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北宋七绝异于唐人的创作技法 | 第128-136页 |
一、鉴照唐人,翻转生姿 | 第129-131页 |
二、倒戟而出,避熟生新 | 第131-133页 |
三、偏师取胜,奇趣为宗 | 第133-134页 |
四、堂堂之阵,主气重意 | 第134-136页 |
结语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