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与政党--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合法性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序言 | 第10-20页 |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 第10-13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政治合法性基本理论 | 第20-62页 |
一、西方学者论政治合法性 | 第20-32页 |
二、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的政治合法性思想 | 第32-35页 |
(一) “天赋君权论” | 第33页 |
(二) “有德”、“有道”论 | 第33-34页 |
(三) “大一统”论 | 第34页 |
(四) “革命”论 | 第34-35页 |
三、政治合法性基本理论解析 | 第35-62页 |
(一) 政治合法性的涵义 | 第36-38页 |
(二) 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 第38-44页 |
(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 第44-50页 |
(四)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 第50-51页 |
(五) 政治合法性危机 | 第51-56页 |
(六) 政治合法化 | 第56-62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政治合法化主题 | 第62-81页 |
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 | 第62-71页 |
(一) 政治秩序严重失范、国家深度分裂 | 第62-65页 |
(二) 传统价值规范严重弱化、 | 第65-67页 |
(三) 政治合法性丧失、社会的政治认同感需求强烈 | 第67-69页 |
(四) 政党林立、政党政治意识扩大 | 第69-70页 |
(五) 民众的被剥夺感增强、革命心理强烈 | 第70-71页 |
二、近代中国政治合法化主题 | 第71-76页 |
(一) 民族民主革命 | 第71-74页 |
(二) 变革与发展 | 第74-76页 |
三、近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 第76-81页 |
(一) 革命 | 第76-78页 |
(二) 领袖魅力 | 第78-80页 |
(三) 法律程序 | 第80-81页 |
第三章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探析 | 第81-111页 |
一、国民党政权初建时的合法性基础 | 第81-89页 |
(一) 政党政治体制的确立及特点 | 第81-85页 |
(二) 合法性基础的先天不足 | 第85-89页 |
二、国民党建构政治合法性的努力 | 第89-92页 |
(一) 独特意识形态的建立和灌输 | 第89-90页 |
(二) 通过党和国家政权的“统一”树立政治权威 | 第90-91页 |
(三) 通过抗战暂时赢得较高政治认同 | 第91-92页 |
三、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 第92-94页 |
(一) 战时民众对国民党政治认同的削弱 | 第92-93页 |
(二) 战后合法性危机的加剧 | 第93-94页 |
四、国民党政权合法化失败原因解析 | 第94-111页 |
(一) 党的民众基础薄弱 | 第95-98页 |
(二) 意识形态感召力低下 | 第98-99页 |
(三) 革命精神和先进政党特性丧失 | 第99-103页 |
(四) 国民党领袖魅力不足 | 第103-104页 |
(五) 政治作为脱离合法化主题 | 第104-108页 |
(六) 制度性缺陷难以化解民众的革命情绪 | 第108-111页 |
第四章 革命及根据地政权合法性分析 | 第111-145页 |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领导权的合法性论证 | 第111-120页 |
(一) 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 第111-113页 |
(二) 理论论证 | 第113-115页 |
(三) 客观合理性 | 第115-118页 |
(四) 主观合理性 | 第118-120页 |
二、根据地政权的合法性 | 第120-135页 |
(一) 革命中心的转移 | 第121-122页 |
(二)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第122-123页 |
(三) 红色政权的合法化 | 第123-130页 |
(四) 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立 | 第130-131页 |
(五) 根据地政权的合法化 | 第131-135页 |
三、战后民众对共产党政治认同的扩大 | 第135-136页 |
(一) 战后共产党为和平建国的努力 | 第135页 |
(二) 民众对共产党政治认同的扩大 | 第135-136页 |
四、中国共产党获得高度合法性之根源 | 第136-145页 |
(一) 先进的价值理念 | 第136-138页 |
(二) 强大的意识形态魅力 | 第138-140页 |
(三) 准确把握并实践合法化主题 | 第140-142页 |
(四) 党组织的强有力 | 第142-143页 |
(五) 领袖的超凡魅力 | 第143-144页 |
(六) 注重农村奋起 | 第144-145页 |
第五章 革命式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架构 | 第145-161页 |
一、革命式政治合法性的历史合理性 | 第145-151页 |
(一) 革命产物与现实需要的结合 | 第145-147页 |
(二) 过渡时期的高度压缩 | 第147-148页 |
(三) 新民主主义政权合法性的标志 | 第148-150页 |
(四) 政治动员的价值和成效 | 第150-151页 |
二、革命式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和路径选择 | 第151-156页 |
(一) 天然合法性论 | 第151-152页 |
(二) 人民公仆论 | 第152-153页 |
(三) 为民做主论 | 第153-154页 |
(四) 毛泽东的合法化路径 | 第154-156页 |
三、革命式政治合法性的悖论 | 第156-161页 |
(一) 大救星时代终结 | 第156-157页 |
(二) 经济社会成果积累困难 | 第157-158页 |
(三) 民主政治秩序建构迟缓 | 第158-159页 |
(四) 文革恶果影响深远 | 第159-161页 |
第六章 市场经济下政治合法性重构 | 第161-191页 |
一、改革开放后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 第161-165页 |
(一)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演变 | 第161-162页 |
(二) 合法性来源的转移 | 第162-164页 |
(三) 合法性形式的反思 | 第164-165页 |
二、当下的政治合法性危机 | 第165-174页 |
(一) 合法性危机时隐时现 | 第165-167页 |
(二) 合法性危机现象成因 | 第167-169页 |
(三) 潜在的合法性危机因素 | 第169-170页 |
(四) 政绩观:政治合法性的质疑 | 第170-173页 |
(五) 旧体制的路径依赖 | 第173-174页 |
三、政治合法性内涵的重构 | 第174-187页 |
(一) 重构合法性的价值认同基础 | 第174-176页 |
(二) 意识形态的更新与发展 | 第176-178页 |
(三) 民主体制与法制权威目标的确立 | 第178-181页 |
(四) 探索有效的合法化途径 | 第181-187页 |
四、市场经济与党的角色革新 | 第187-191页 |
(一) 从“党—人民”关系到“国家—社会”关系 | 第187-188页 |
(二) 从“执掌政权”到“政治领导” | 第188-189页 |
(三) 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活动 | 第189-191页 |
第七章 政治合法性与政党权威 | 第191-202页 |
一、党推动政治合法性的形式转变 | 第191-195页 |
(一) 正确面对市场经济主体 | 第191-192页 |
(二) 重构党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 第192-193页 |
(三) 重视农村支持 | 第193-195页 |
二、党推动政治合法性的内容更新 | 第195-199页 |
(一) 健全的政绩观与民众的认同 | 第195-196页 |
(二) 正确的决策机制与民众的参与 | 第196-197页 |
(三) 畅通的渠道与民众的监督 | 第197-199页 |
三、在政治合法性发展中巩固权威 | 第199-202页 |
(一) 权利权力搏弈中党主持公正 | 第200-201页 |
(二) 法治建设中党以身作则 | 第201-202页 |
结论 | 第202-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11-212页 |
后记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