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替加氟亚微乳剂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试药与仪器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第19-31页 |
1. 方法与结果 | 第19-29页 |
·替加氟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5页 |
·UV法测定替加氟含量 | 第19-21页 |
·鉴别 | 第21-22页 |
·有关物质与分解产物的测定 | 第22-25页 |
·鸦胆子油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26页 |
·鉴别 | 第25页 |
·总酸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替加氟与鸦胆子油理化性质考察 | 第26-29页 |
·替加氟理化性质考察 | 第26-27页 |
·pH对替加氟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温度对替加氟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光照对替加氟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页 |
2 讨论 | 第29-3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评价与选择 | 第31-44页 |
1. 方法与结果 | 第31-42页 |
·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31-41页 |
·测定原理 | 第31-33页 |
·影响测定因素的考察 | 第33页 |
·单一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评价 | 第33-37页 |
·物理混合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评价 | 第37-38页 |
·混合磷脂膜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评价 | 第38-41页 |
·制备乳剂比较乳化剂的乳化能力 | 第41-42页 |
·鸦胆子油注射乳剂的组成 | 第41-42页 |
·鸦胆子油注射乳剂的制备工艺 | 第42页 |
2 讨论 | 第42-4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复方替加氟亚微乳的处方与工艺研究 | 第44-56页 |
1. 方法与结果 | 第44-54页 |
·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光学显微镜法 | 第44页 |
·乳剂外观形态观察法 | 第44页 |
·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大小 | 第44页 |
·离心分光光度法 | 第44-45页 |
·离心法确定乳剂的稳定性 | 第45页 |
·薄层层析法 | 第45页 |
·处方考察 | 第45-49页 |
·复方替加氟亚微乳剂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 第45页 |
·复方替加氟亚微乳中主药的最佳配比的选择 | 第45-47页 |
·水相介质的选择 | 第47-48页 |
·鸦胆子油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磷脂碎片来源的考察及SPC的用量考察 | 第48-49页 |
·乳化剂的总量考察 | 第49页 |
·制备工艺考察 | 第49-54页 |
·乳化温度考察 | 第49-50页 |
·乳化时间考察 | 第50页 |
·超声强度与时间考察 | 第50-51页 |
·pH对乳剂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高压乳匀次数和压力的考察 | 第52-53页 |
·高温灭菌对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2 讨论 | 第54-5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复方替加氟亚微乳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 第56-70页 |
1 方法与结果 | 第56-69页 |
·复方替加氟亚微乳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 第56-60页 |
·复方替加氟亚微乳主药的含量 | 第56页 |
·pH值 | 第56页 |
·粒子形态 | 第56页 |
·粒径与粒度分布 | 第56-57页 |
·zeta电位测定 | 第57-58页 |
·渗透压测定 | 第58页 |
·粘度与流变学的考察 | 第58-60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60-67页 |
·制剂中替加氟含量测定方法 | 第60页 |
·化学稳定性因素考察 | 第60-62页 |
·物理稳定性因素考察 | 第62-65页 |
·配伍稳定性的考察 | 第65-67页 |
·常温下长期稳定性考察 | 第67-69页 |
2 讨论 | 第69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安全性试验及初步药效学考察 | 第70-74页 |
1 方法与结果 | 第70-72页 |
·初步药效学考察 | 第70-72页 |
·对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 | 第70-71页 |
·对肝癌实体瘤的抑制作用 | 第71-72页 |
·安全性考察 | 第72页 |
·溶血性试验 | 第72页 |
2 讨论 | 第72-7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全文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