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4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2 牧草抗旱性鉴定方法与鉴定指标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 第8页 |
·田间直接鉴定法 | 第8页 |
·旱棚或人工气候室法 | 第8页 |
·盆栽鉴定法 | 第8页 |
·间接鉴定法 | 第8页 |
·抗旱性的鉴定指标 | 第8-10页 |
·产量指标 | 第8-9页 |
·生长发育指标 | 第9页 |
·形态指标 | 第9-10页 |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0页 |
3 扁蓿豆属牧草简介 | 第10-13页 |
·扁蓿豆属牧草的分布和利用 | 第10-11页 |
·扁蓿豆的生态、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扁蓿豆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一、扁蓿豆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 第14-23页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供试材料 | 第14页 |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绝对干旱试验 | 第14页 |
·适宜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发 | 第14-15页 |
·干旱胁迫下种子的萌发 | 第15页 |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21页 |
·绝对干旱对扁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5-16页 |
·千粒重及适宜水分条件下种子的吸胀率 | 第16-18页 |
·PEG 干旱胁迫下种子的萌发 | 第18-21页 |
·干旱胁迫对发芽率及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18页 |
·干旱胁迫对种子相对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18-19页 |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19-2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1-23页 |
·讨论 | 第21-22页 |
·种子千粒重、吸涨速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21页 |
·PEG 溶液处理后种子相对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的变化 | 第21-22页 |
·干旱胁迫与根系生长形态的变化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二、扁蓿豆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23-42页 |
1 研究材料、试验地及方法 | 第23-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细胞膜透性和质膜透性 | 第23页 |
·干物质胁迫指数和株高胁迫指数 | 第23页 |
·根深/株高 | 第23页 |
·叶夹角 | 第23页 |
·叶面积与叶面积比 | 第23-24页 |
·水分饱和亏缺 | 第24页 |
·丙二醛含量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各材料细胞膜透性和质膜透性差异 | 第24-27页 |
·干物质胁迫指数、株高胁迫指数和根深/株高与抗旱性及产量的关系 | 第27-31页 |
·干物质胁迫指数 | 第27-28页 |
·株高胁迫指数 | 第28-29页 |
·根深/株高与抗旱的分析 | 第29-31页 |
·叶夹角与抗旱的关系 | 第31-32页 |
·叶面积与抗旱以及生物量的关系 | 第32-35页 |
·水分饱和亏缺与抗旱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丙二醛与抗旱的关系 | 第36-38页 |
·苗期各抗旱指标的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芽期及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因子分析 | 第39-41页 |
3 小结 | 第41-42页 |
三、扁蓿豆光合特性与抗旱以及产量的关系 | 第42-54页 |
1 试验地概况 | 第42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42-4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扁蓿豆净光合速率与光强的关系 | 第43-45页 |
·气孔导度与扁蓿豆的抗旱性分析 | 第45-48页 |
·胞间CO_2浓度与扁蓿豆抗旱性的关系 | 第48-50页 |
·水分利用效率与扁蓿豆产量的关系 | 第50-52页 |
4 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图版Ⅰ绝对干旱时的1-29 号和1-28 号扁蓿豆 | 第55页 |
图版Ⅱ-11.676ar 水势胁迫下龙牧801 的幼芽 | 第55页 |
图版Ⅲ-3.886ar 水势胁迫下1-28 号扁蓿豆幼芽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