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1. 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演替的概念 | 第15页 |
·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变化 | 第15-16页 |
·演替过程中生物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的变化 | 第16页 |
·营养物质在演替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潮滩湿地的演替 | 第17页 |
·演替的方法 | 第17-1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案 | 第21-25页 |
1. 研究区域 | 第21-22页 |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自然及地质特征 | 第21页 |
·植被特征 | 第21-22页 |
2.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潮滩湿地植被生态演替特征 | 第25-3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野外调查 | 第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植被分布格局 | 第26-27页 |
·植被重要值的变化 | 第27-28页 |
·生物多样性及生活型的变化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2页 |
·植被成带分布的原因 | 第29-30页 |
·互花米草的生态特征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优势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 第32-4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采样区域及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2. 研究结果 | 第34-40页 |
·地上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 | 第34-36页 |
·三种植物地上生物量生长量与累积生长量 | 第36-38页 |
·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 | 第38-39页 |
·地上生物量增长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39页 |
·地下部分生物量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潮滩植被生产力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 第40页 |
·潮滩湿地生产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 | 第40-41页 |
·互花米草具有强竞争优势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优势植物含氮量的时空变化 | 第42-4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采样及实验方法 | 第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2. 研究结果 | 第43-47页 |
·三种植物含氮量的季节变化 | 第43-44页 |
·三种植物地上部分氮容量的季节变化 | 第44页 |
·三种植物氮容量积累量 | 第44-45页 |
·三种植物对氮吸收速率的季节性变化 | 第45页 |
·三种植物地下部分含氮量 | 第45-46页 |
·地上部分含氮量与地下部分含氮量的比值 | 第46-47页 |
·含氮量与环境因子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地上含氮量的时间变化明显,空间上没有明显变化规律 | 第47页 |
·海三棱蕉草作为先锋物种含氮量高 | 第47页 |
·科学的管理有助于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围垦区植被陆向演替 | 第49-58页 |
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2. 研究结果 | 第51-54页 |
·围垦区与潮滩湿地的环境比较 | 第51-52页 |
·围垦区与潮滩湿地的植被多样性 | 第52页 |
·围垦区与潮滩湿地植被的生活型 | 第52-53页 |
·围垦区与潮滩湿地的植被的含氮量比较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8页 |
·潮滩湿地与围垦区土壤环境存在差别 | 第54页 |
·潮滩湿地与围垦区植被生活型表现出明显区别 | 第54-55页 |
·潮滩湿地与围垦区优势种以及优势种的含氮量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 第55-58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1. 研究总结 | 第58-59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