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21页 |
·干涉失相关和大气效应问题 | 第21-22页 |
·PS干涉测量技术与传统差分干涉的比较 | 第22-24页 |
·PS-DInSAR技术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课题来源、实验数据与基础软件 | 第26-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9-30页 |
第2章 常规InSAR技术及其应用 | 第30-49页 |
·引言 | 第30页 |
·干涉相位的形成 | 第30-34页 |
·干涉相位的噪声测度 | 第34-36页 |
·干涉相位成分分析 | 第36-39页 |
·InSAR高程测量 | 第39-43页 |
·观测几何 | 第39-41页 |
·InSAR对地形起伏的敏感度 | 第41-43页 |
·DInSAR地表形变测量 | 第43-46页 |
·观测几何 | 第43-45页 |
·DInSAR对地表形变的敏感度 | 第45-46页 |
·常规DInSAR技术的局限性 | 第46-49页 |
第3章 轨道状态矢量对干涉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 | 第49-59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卫星轨道状态矢量内插方法 | 第50-51页 |
·轨道数据误差对干涉精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粗/精轨道状态数据精度的比较 | 第54-55页 |
·粗/精轨参考面相位和干涉相位的精度比较 | 第55-56页 |
·粗/精轨道DEM的精度比较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4章 时序差分干涉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 | 第59-79页 |
·引言 | 第59页 |
·单像对干涉处理 | 第59-65页 |
·图像配准 | 第60-61页 |
·干涉图的生成与滤波 | 第61-62页 |
·参考面/地形影响去除 | 第62-63页 |
·相位解缠 | 第63-64页 |
·地理编码 | 第64-65页 |
·时序差分干涉处理流程 | 第65-66页 |
·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 | 第66-77页 |
·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67-69页 |
·实验数据和结果 | 第69-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第5章 永久散射体的识别 | 第79-95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时序SAR影像的辐射校正 | 第80-82页 |
·辐射校正的必要性 | 第80页 |
·采用校正因子的辐射校正法 | 第80-81页 |
·相对辐射校正法 | 第81-82页 |
·双重阈值PS自动识别 | 第82-87页 |
·PS粗略筛选:时序相关系数阈值法 | 第82-84页 |
·PS精细筛选:振幅离差指数阈值法 | 第84-87页 |
·PS自动识别实验与分析 | 第87-94页 |
·SAR影像数据预处理 | 第88-89页 |
·PS目标的识别 | 第89-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第6章 PS网络构建与参数求解 | 第95-109页 |
·引言 | 第95页 |
·相位一次差分模型 | 第95-96页 |
·相位二次差分模型 | 第96-97页 |
·PS相位差分模型 | 第97-100页 |
·PS基线参数估计 | 第100-106页 |
·相位差分方程组的组建 | 第100-103页 |
·差分模型与观测相位的匹配测度 | 第103-104页 |
·VLT搜索法估计PS差分参数 | 第104-106页 |
·PS网络的构建 | 第106-107页 |
·应用实例——上海地区PS网络的建立 | 第107-10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8-109页 |
第7章 PS网络平差与残留相位分解 | 第109-119页 |
·引言 | 第109页 |
·平差函数模型 | 第109-111页 |
·间接平差法求解PS参数 | 第111-113页 |
·差分相位残留分量求解 | 第113-115页 |
·PS残留相位分解 | 第115-118页 |
·PS残留相位提取 | 第115-117页 |
·PS残留相位解析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第8章 PS雷达差分干涉实例研究——应用于上海市地面沉降探测 | 第119-145页 |
·引言 | 第119页 |
·模拟实验 | 第119-132页 |
·实验总体设计 | 第119-121页 |
·系统参数 | 第121-122页 |
·实验数据 | 第122-124页 |
·PS网络基线解算与统计分析 | 第124-125页 |
·PS形变和高程测量精度分析 | 第125-129页 |
·PS测量精度与相位标准差的关系 | 第129-131页 |
·实验结论 | 第131-132页 |
·应用实例——上海市地面沉降场探测 | 第132-143页 |
·实验区域 | 第132-134页 |
·公共主影像的选取 | 第134页 |
·数字高程模型 | 第134-135页 |
·差分干涉 | 第135-138页 |
·PS的识别及网络建立 | 第138-139页 |
·PS区域网平差和信号提取 | 第139-143页 |
·外部监测数据及沉降解释 | 第143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2页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