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29页 |
| ·毛发的组织结构与生长调节 | 第11-13页 |
| ·皮肤的结构 | 第11页 |
| ·毛发的组织细胞与结构 | 第11-13页 |
| ·毛囊结构 | 第11-12页 |
| ·毛囊干细胞 | 第12页 |
| ·毛发的化学组成 | 第12页 |
| ·毛发生长的生物学参数 | 第12-13页 |
| ·头发的生长周期 | 第13页 |
| ·毛发的生长与调控 | 第13页 |
| ·脱发的病因及防治 | 第13-17页 |
| ·脱发的种类及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 ·脱发的种类 | 第13-14页 |
| ·脱发的原因 | 第14-15页 |
| ·中医对脱发的认识 | 第15页 |
| ·脱发的治疗 | 第15-17页 |
| ·西药治疗法 | 第15-16页 |
| ·中药治疗法 | 第16-17页 |
| ·植物有效成分育发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 ·育发作用的评价方法 | 第17-22页 |
| ·体外评价实验 | 第18-19页 |
| ·整体动物实验 | 第19-21页 |
| ·临床实验 | 第21-22页 |
| ·天然植物有效成分的育发作用 | 第22-26页 |
| ·天然育发功能性成分分类 | 第22-23页 |
| ·植物育发成分研究及其开发现状 | 第23-26页 |
| ·竹子有效组分在育发方面的应用历史和开发现状 | 第26-28页 |
|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2.竹子有效组分对人体游离毛囊和毛囊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9-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样品 | 第29页 |
| ·标本 | 第29-30页 |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30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30页 |
|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样品配制 | 第30-31页 |
| ·游离毛囊器官型培养 | 第31页 |
| ·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培养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 ·竹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游离毛囊和毛囊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32-43页 |
| ·游离毛囊形态观察和长度测量 | 第32-35页 |
| ·对3种毛囊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第35-43页 |
| ·讨论 | 第43-46页 |
| 3 竹笋提取物促毛发生长的在体动物试验研究 | 第46-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 ·竹笋提取物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 ·在体动物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 ·竹笋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 第47-51页 |
| ·常规指标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 ·氨基酸成分分析 | 第48-49页 |
| ·膜分级组分的含氮物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 ·膜分级组分的矿物元素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 ·竹笋提取物促毛发生长的动物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 ·竹笋提取液对豚鼠毛发生长的影响 | 第51页 |
| ·竹笋提取液对C57BL/6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4 竹叶黄酮的精制工艺研究 | 第55-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 ·材料 | 第56页 |
| ·仪器设备 | 第56页 |
| ·化学试剂 | 第56-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吸附材料预处理 | 第57页 |
| ·柱层析的过程及参数 | 第57页 |
| ·硅胶薄层层析 | 第57页 |
| ·RP-HPLC检测条件 | 第57-58页 |
| ·DPPH法测定试样清除自由基能力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73页 |
| ·硅胶薄层层析筛选洗脱剂 | 第58页 |
|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58页 |
| ·不同吸附材料的分离效果比较 | 第58-62页 |
| ·硅胶柱分离效果 | 第58-61页 |
| ·聚酰胺柱分离效果 | 第61页 |
| ·AB-8大孔树脂柱分离效果 | 第61-62页 |
| ·RP-HPLC分析结果 | 第62-72页 |
| ·标准品配制 | 第62页 |
| ·样品配制 | 第62页 |
| ·HPLC谱图分析 | 第62-72页 |
| ·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第72-73页 |
| ·讨论 | 第73-76页 |
| 5 小结 | 第76-78页 |
| 6 创新点与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附录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