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废弃物复合材料概述 | 第10-11页 |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现状概述 | 第11-14页 |
·废旧塑料回收处理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废旧塑料回收处理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 | 第13-14页 |
·国内外蔗渣综合利用概述 | 第14-16页 |
·甘蔗渣纤维的直接利用 | 第14-15页 |
·化学提取和加工 | 第15页 |
·制备活性炭 | 第15-16页 |
·生产畜禽饲料及堆肥 | 第16页 |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概述 | 第16-19页 |
·国内外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的进展 | 第16-18页 |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用途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用途 | 第18-19页 |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部分 | 第20-30页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 第20-23页 |
·界面的形成 | 第20页 |
·界面作用机理 | 第20-23页 |
·纤维增强理论 | 第23-24页 |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力传递理论 | 第24-28页 |
·共混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0-38页 |
·原材料 | 第30-33页 |
·基体材料 | 第30-31页 |
·增强材料 | 第31-33页 |
·其它辅助材料 | 第33页 |
·实验设备 | 第33页 |
·工艺流程及实验方案 | 第33-35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33页 |
·实验步骤 | 第33-35页 |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5-38页 |
·混炼温度 | 第35页 |
·混炼时间 | 第35-36页 |
·成型压力 | 第36页 |
·成型时间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8-66页 |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的方法介绍 | 第38-43页 |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测试方法 | 第38-40页 |
·抗弯性能的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抗拉性能的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吸水性能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微观结构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复合材料微观结构方法 | 第42页 |
·甘蔗渣纤维长度的分级方法 | 第42-43页 |
·复合材料性能及结构测试结果的分析 | 第43-66页 |
·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及吸水后抗弯强度的变化 | 第43-44页 |
·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及吸水后抗弯强度的变化 | 第45-46页 |
·碱处理方法在甘蔗渣纤维复合材料中应用研究 | 第46-49页 |
·植物纤维碱处理原理 | 第46-47页 |
·碱处理方法 | 第47页 |
·碱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碱处理浓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碱处理对复合材料吸水率及吸水后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偶联剂在甘蔗渣纤维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第49-55页 |
·偶联剂的选择 | 第49页 |
·植物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偶联剂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偶联剂处理方法 | 第50页 |
·硅烷偶联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硅烷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吸水率及吸水后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钛酸酯偶联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钛酸脂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吸水率及吸水后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苯甲酸在甘蔗渣纤维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第55-59页 |
·苯甲酸的性质及改性机理 | 第55-56页 |
·苯甲酸处理方法 | 第56页 |
·苯甲酸处理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苯甲酸处理对复合材料吸水率及吸水后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相容剂在甘蔗渣纤维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第59-66页 |
·相容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9页 |
·相容剂的选择 | 第59-60页 |
·MAPE的增容反应机理 | 第60-61页 |
·马兰酸酐接枝聚乙烯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对复合材料吸水率及吸水后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63-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