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淀粉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 ·高吸水树脂简介 | 第13-19页 |
| ·高吸水树脂种类 | 第13-14页 |
| ·高吸水树脂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 ·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的引发与交联 | 第15-16页 |
| ·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 第17-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意义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淀粉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 第20-42页 |
| ·概述 | 第20-28页 |
| ·淀粉性质 | 第20-21页 |
| ·淀粉的结构 | 第21-22页 |
| ·淀粉的糊化 | 第22页 |
| ·淀粉接枝共聚 | 第22-26页 |
| ·高吸水树脂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 | 第26页 |
|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 第26-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1页 |
| ·引发体系的选择 | 第29-31页 |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31-33页 |
| ·淀粉糊化方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甘薯淀粉糊化时NaOH用量 | 第34-35页 |
| ·糊化水用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丙烯酸中和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单体加入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改变投料投加次序的接枝共聚实验 | 第37-38页 |
| ·三元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 | 第38-39页 |
| ·吸水复合材料的合成实验 | 第39-40页 |
| ·不同淀粉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淀粉系高吸水树脂性能测试 | 第42-55页 |
| ·概述 | 第42-44页 |
| ·吸液保水性能 | 第42页 |
| ·聚合物生物可降解性 | 第42-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 ·吸液速率 | 第47-48页 |
| ·保水性能 | 第48-49页 |
| ·对不同价态的阳离子溶液的吸收 | 第49-50页 |
| ·对不同浓度醇类的吸收 | 第50-51页 |
| ·对人工血和人工尿的吸收 | 第51-52页 |
| ·树脂粒径对树脂吸水能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树脂生物降解性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以高吸水树脂为载体的缓释肥料的研究 | 第55-61页 |
| ·概述 | 第55-58页 |
| ·化肥简史 | 第55页 |
| ·未来化肥发展方向 | 第55-56页 |
| ·速效肥料 | 第56页 |
| ·缓释肥料 | 第56-57页 |
| ·缓释肥料的研制情况 | 第57页 |
| ·缓释肥的评价方法 | 第57页 |
|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第57-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0页 |
| ·缓释肥的吸水率 | 第59页 |
| ·缓释肥中尿素的缓释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本文工艺特点 | 第61-62页 |
| ·前景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