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刚塑性细观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
| 第1章 引言 | 第1-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损伤演化的意义 | 第9页 |
| ·选择刚塑性模型的意义 | 第9-10页 |
| ·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 第2章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刚塑性细观损伤本构模型 | 第11-29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两类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 第11-13页 |
| ·空洞和颗粒的整体及局部体积比 | 第11-12页 |
| ·两种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屈服函数 | 第12-13页 |
| ·大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本构模型 | 第13-18页 |
| ·本构模型概述 | 第13-16页 |
| ·在应变率空间表示的本构模型 | 第16-18页 |
| ·小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本构模型 | 第18-20页 |
| ·空洞和颗粒体积比的演化规律 | 第20-22页 |
| ·成核项的确定 | 第20-22页 |
| ·长大项的确定 | 第22页 |
| ·一阶近似模型 | 第22-25页 |
| ·大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一阶近似本构模型 | 第22-23页 |
| ·小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一阶近似本构模型 | 第23-25页 |
| ·关于本构模型的一些讨论 | 第25-27页 |
|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极限条件 | 第25页 |
| ·等效应力与材料强度 | 第25页 |
| ·广义三轴度函数与材料韧性 | 第25-26页 |
| ·颗粒减少和空洞长大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塑性功率的分解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3章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刚塑性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29-44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单轴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模型 | 第29-32页 |
| ·大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本构理论的表达式 | 第30页 |
| ·小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本构理论的表达式 | 第30-31页 |
| ·空洞及颗粒的演化规律 | 第31-32页 |
| ·拉伸实验的相关说明 | 第32页 |
| ·数值计算的相关说明 | 第32-33页 |
| ·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44页 |
| 第4章 不同三轴度条件下的数值计算 | 第44-65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单轴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模型 | 第44-45页 |
| ·单轴应变状态下的本构模型 | 第45-47页 |
| ·大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本构模型的表达式 | 第45-46页 |
| ·小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本构模型的表达式 | 第46-47页 |
| ·空洞及颗粒体积比演化规律 | 第47页 |
| ·单轴应力状态下的数值计算结果 | 第47-50页 |
| ·加载应力随应变的变化曲线 | 第48页 |
| ·空洞演化进程 | 第48-49页 |
| ·颗粒演化进程 | 第49页 |
| ·广义三轴度变化曲线 | 第49页 |
| ·广义三轴度函数与材料韧性 | 第49-50页 |
| ·泊松比与材料可压缩性 | 第50页 |
| ·单轴应变状态下的数值计算结果 | 第50-52页 |
| ·加载应力随应变的变化曲线 | 第50-51页 |
| ·空洞演化进程 | 第51页 |
| ·颗粒演化进程 | 第51页 |
| ·广义三轴度函数与材料韧性 | 第51-52页 |
| ·径向应力与轴向应力之比和材料的可压缩性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65页 |
| 第5章 材冲模成形的刚塑性有限元分析 | 第65-91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可压缩刚塑性有限元分析框架 | 第65-67页 |
| ·刚塑性有限元程序的说明 | 第67页 |
| ·冲模成形的数值模拟 | 第67-70页 |
| ·模型说明 | 第67-68页 |
| ·计算结果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9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
| 声明 | 第94-9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