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各种用途牛论文

不同精粗比日粮泌乳奶牛氮素代谢及限制性氨基酸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4页
 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33页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体系第15-21页
   ·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第21-27页
   ·乳腺中氨基酸的代谢和激素调控第27-29页
   ·消化道食糜流量的监测第29-33页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二章 不同精粗比日粮消化道食糜流量的监测第34-48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第34-35页
   ·试验设计第35页
   ·指示剂的制备和使用第35-36页
   ·样品采集第36-37页
   ·分析方法第37页
   ·食糜流量的计算第37页
   ·数据分析和统计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4页
   ·十二指肠食糜组成第37-40页
   ·指示剂在十二指肠食糜各相中的分布第40-41页
   ·不同指示剂组合对十二指肠食糜DM流量估测第41-42页
   ·不同指示剂在粪中的回收率第42-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消化道食糜样本的非代表性和食糜重组第44-45页
   ·指示剂的选择第45-46页
   ·多相标记法应用效果评价第46-47页
 4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氮素消化吸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第48-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52页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第48页
   ·试验设计第48页
   ·指示剂的制备和使用第48-49页
   ·样品采集第49-50页
   ·瘤胃食糜外流速度第50-51页
   ·分析方法第51-52页
   ·统计分析第52页
 2 结果分析第52-59页
   ·瘤胃液pH值第52-53页
   ·瘤胃液氨氮浓度第53页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第53-56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DM、OM及氮进食量、消化道流量及消化率第56-57页
   ·瘤胃食糜外流速度第57-58页
   ·生产性能第58-59页
   ·血浆尿素氮和胰岛素的变化第59页
 3 讨论第59-69页
   ·瘤胃pH和氨氮浓度第59-60页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及其对乳脂率的影响第60-62页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效率第62-65页
   ·进入十二指肠蛋白质组份及其瘤胃后消化率第65-66页
   ·氮利用效率第66-67页
   ·瘤胃食糜流出速率第67页
   ·生产性能第67-69页
 4 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不同精粗比日粮泌乳奶牛小肠氨基酸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第70-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第70页
   ·试验设计第70页
   ·指示剂的制备和使用第70-71页
   ·样品采集第71页
   ·氨基酸分析第71页
   ·统计分析第71-72页
 2 结果分析第72-81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奶牛氨基酸食入量第72-73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瘤胃细菌及原虫氨基酸组成第73-75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十二指肠氨基酸流量第75-76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氨基酸在小肠内的消化第76-77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奶牛回、盲肠对氨基酸的消化第77-78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乳中氨基酸组成第78-80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血浆游离氨基酸组成第80-81页
 3 讨论第81-86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瘤胃细菌和原虫氨基酸组成影响第81-82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泌乳奶牛氨基酸小肠消化率第82-84页
   ·利用乳蛋白评分评价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组成第84-85页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血浆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第85-86页
 4 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赖氨酸、蛋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灌注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第87-10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7-91页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第87-89页
   ·试验设计和处理第89页
   ·灌注方法第89页
   ·样品采集第89页
   ·样品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第89-90页
   ·数据分析和统计第90-9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1-95页
   ·乳产量和乳成份第91-92页
   ·动脉血浆氨基酸浓度及其动静脉氨基酸浓度差第92-94页
   ·乳腺血液流量第94页
   ·血液中激素和其他代谢物第94-95页
 3 讨论第95-103页
   ·生产性能与限制性氨基酸第95页
   ·血浆游离氨基酸、血浆尿素氮和限制性氨基酸第95-96页
   ·乳腺对血液中氨基酸的摄取第96-103页
 4 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总体讨论和结论第104-107页
 1 关于奶牛营养研究技术第104-105页
 2 关于奶牛新蛋白质营养体系的完善第105页
 3 关于泌乳奶牛限制性氨基酸营养研究第105页
 4 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第105-106页
 5 论文总体结论第106页
 6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9页
附录:Faichney(1975)非代表性食糜样品食糜重组法估计食糜流量第119-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作者简历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自然保护区途径
下一篇:长治市农村城镇化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