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3页 |
·国际背景 | 第17-21页 |
·国内背景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 第25-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研究重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6页 |
·几个需要解释的概念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理论研究 | 第28-44页 |
·几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回顾 | 第28-30页 |
·稀缺(SCARCITY) | 第28-29页 |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 第29页 |
·外部性(EXTERNALITY) | 第29-30页 |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 第30页 |
·关于公共产品和外部性问题的政策手段 | 第30-33页 |
·政府干预手段 | 第30-31页 |
·市场和产权途径 | 第31页 |
·对庇古和科斯理论的评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森林与气候变化 | 第33-3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服务功能 | 第33页 |
·森林碳汇服务的经济学特征 | 第33-34页 |
·对森林碳汇服务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的再认识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市场概念的理解 | 第38-39页 |
·市场概念回顾 | 第38页 |
·对市场的进一步理解 | 第38-39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39-40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功能特征 | 第40-41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属于“准市场”范畴 | 第40页 |
·市场机制是实现森林碳汇服务配置的“次优”选择 | 第40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具有新功能 | 第40-41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创建障碍分析 | 第41-42页 |
·对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扩展分析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理论架构及其运行机制 | 第44-69页 |
·对全球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回顾与考察 | 第44-47页 |
·对CDM 框架下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形成过程的描述 | 第44-45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特征 | 第45-47页 |
·全球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主要特点 | 第47页 |
·CDM 框架下森林碳汇服务交易市场理论构架 | 第47-57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要素分析 | 第48-52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52-57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 第57-69页 |
·供求机制 | 第57-59页 |
·价格机制 | 第59-62页 |
·竞争机制 | 第62-63页 |
·风险机制 | 第63-69页 |
第四章 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 第69-88页 |
·交易成本理论回顾 | 第69-72页 |
·交易成本的概念 | 第69-70页 |
·交易成本的分类 | 第70-71页 |
·市场交易成本的构成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及特点 | 第72-77页 |
·交易成本的构成 | 第72-74页 |
·交易成本的大小 | 第74-76页 |
·交易成本的特点 | 第76-77页 |
·对森林碳汇服务市场交易成本的估计 | 第77-81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交易成本的构成 | 第77-81页 |
·交易成本的计量 | 第81页 |
·交易成本对市场的影响 | 第81-84页 |
·交易成本对市场创建水平的影响 | 第82页 |
·交易成本对市场规模的影响 | 第82-84页 |
·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 | 第84-88页 |
·建立适合市场(潜在)状况的交易体系 | 第85页 |
·设计和使用标准化合同 | 第85页 |
·尽量使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程序简化和标准化 | 第85-86页 |
·设法扩大CDM 森林碳汇信用市场或项目规模 | 第86页 |
·加深与政府和社区的理解,注重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86-88页 |
第五章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产权制度选择 | 第88-105页 |
·产权制度与市场 | 第88-93页 |
·理论回顾与分析 | 第88-93页 |
·中国森林碳汇服务的产权制度 | 第93-99页 |
·森林碳汇服务的特性 | 第93页 |
·森林碳汇服务理想的产权状况 | 第93-95页 |
·中国森林资源的产权制度变迁 | 第95-97页 |
·确定森林碳汇服务产权所有者 | 第97-99页 |
·对不同林权制度形式的公平和效率比较 | 第99-101页 |
·分林到户应该成为中国林权改革的基础制度模式 | 第101-102页 |
·合理有效的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产权制度模式 | 第102-105页 |
·个体造林模式 | 第103页 |
·企业造林模式 | 第103页 |
·合作造林模式 | 第103-104页 |
·碳汇信用合作社模式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CDM 下中国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实证分析 | 第105-129页 |
·中国森林碳汇服务交易规模估测 | 第105-114页 |
·全球范围内CDM 下森林碳汇服务的交易总规模估计 | 第105-108页 |
·全球CDM 可利用的造林再造林土地面积估算 | 第108-109页 |
·CDM 下造林再造林碳汇交易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9-114页 |
·CDM 下中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先选择 | 第114-126页 |
·关于中国CDM 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森林生态系统区划 | 第114-115页 |
·自由放任政策下的选择 | 第115-119页 |
·政府控制政策下的合理选择 | 第119-126页 |
·考虑碳汇收益的用材林经济采伐期模型 | 第126-127页 |
·CDM 造林再造林碳汇交易对中国林业发展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吸引一定规模的林业国际投资 | 第127-128页 |
·获得林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第128页 |
·促使加强林权界定工作 | 第128页 |
·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林业建设 | 第128页 |
·促进森林经营观念的转变 | 第128-129页 |
第七章 中国森林碳汇服务自愿交易机制设计 | 第129-139页 |
·国外碳汇自愿交易市场回顾 | 第129-132页 |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 第129-131页 |
·哥斯达黎加的CTOs实践 | 第131-132页 |
·小结 | 第132页 |
·建立国内森林碳汇自愿交易机制的必要性 | 第132-134页 |
·加强温室气体减排日渐成为国际企业界的共识 | 第132-133页 |
·中国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 第133页 |
·中国企业必须增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 | 第133-134页 |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 第134页 |
·森林碳汇服务自愿交易是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 第134页 |
·建立国内森林碳汇服务自愿交易机制的可行性 | 第134-135页 |
·国内森林碳汇服务交易的模式选择 | 第135-137页 |
·潜在市场需求者的参与动机 | 第136页 |
·市场形式 | 第136页 |
·政府的作用 | 第136-137页 |
·供求与价格 | 第137页 |
·国内森林碳汇服务自愿交易市场的实际运作和管理 | 第137-139页 |
第八章 森林碳汇服务交易案例分析 | 第139-157页 |
·CDM 下森林碳汇信用交易项目规则 | 第139-143页 |
·几个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的相关定义 | 第139-140页 |
·CDM 的项目活动程序 | 第140-142页 |
·CDM 项目周期 | 第142-143页 |
·来自罗马尼亚的森林碳汇项目 | 第143-145页 |
·项目简介 | 第143-144页 |
·项目操作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 第144-145页 |
·CDM 和乡村森林恢复——印度ADILABAD 地区的研究案例 | 第145-148页 |
·案例简介 | 第145-148页 |
·案例启示 | 第148-149页 |
·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 | 第149-157页 |
·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简介 | 第149-150页 |
·项目所在地基本情况描述 | 第150-151页 |
·主要树种和造林方式 | 第151页 |
·投资测算 | 第151页 |
·交易成本问题 | 第151页 |
·项目实施地域的选择问题 | 第151-152页 |
·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面临的风险 | 第152-153页 |
·对参与项目林场的具体考察 | 第153-15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54-155页 |
·启示 | 第155-157页 |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57-166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效率分析 | 第157-160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非效率的成因 | 第158-159页 |
·解决市场非效率的途径 | 第159-160页 |
·政府与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关系辨析 | 第160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关系 | 第160-162页 |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62页 |
·基本的研究结论 | 第162-164页 |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164-1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个人简介 | 第174-175页 |
导师简介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