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1、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中的问题与法律障碍 | 第9-18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2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3页 |
1.2.1 信用担保机构自身承担的风险较大 | 第10-11页 |
1.2.2 信用担保机构的外部运行环境不佳 | 第11-13页 |
1.3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中面临的法律障碍 | 第13-18页 |
1.3.1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的立法现状 | 第13-16页 |
1.3.2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的立法缺陷 | 第16-18页 |
2、美日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 第18-33页 |
2.1 美日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立法概况 | 第18-20页 |
2.1.1 美国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立法概况 | 第18-19页 |
2.1.2 日本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立法概况 | 第19-20页 |
2.2 美日信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及启示 | 第20-28页 |
2.2.1 美国的内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 | 第20-23页 |
2.2.2 日本的内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 | 第23-27页 |
2.2.3 美日的内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8页 |
2.3 美日信用担保机构外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及启示 | 第28-33页 |
2.3.1 美国的外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 | 第28-30页 |
2.3.2 日本的外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 | 第30-31页 |
2.3.3 美日的外部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3页 |
3、完善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3-50页 |
3.1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的基本法律框架 | 第34-38页 |
3.1.1 以行政法规为起点的立法层次 | 第34-36页 |
3.1.2 以强制性法律规范为主的调整方法 | 第36-37页 |
3.1.3 政策性和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分类调整 | 第37-38页 |
3.2 完善信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 第38-43页 |
3.2.1 市场准入制度 | 第38-39页 |
3.2.2 反担保制度 | 第39-41页 |
3.2.3 风险分散制度 | 第41-42页 |
3.2.4 风险准备金制度 | 第42-43页 |
3.3 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外部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 第43-50页 |
3.3.1 信用评估与征信法律制度 | 第43-45页 |
3.3.2 信用再担保法律制度 | 第45-46页 |
3.3.3 政府补偿制度 | 第46-48页 |
3.3.4 风险共担制度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主要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