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6页 |
·植物多样性的涵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风景名胜区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 第16-18页 |
·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 第16页 |
·气候 | 第16-17页 |
·土壤 | 第17页 |
·植物资源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调查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群落调查方法 | 第18页 |
·样方调查 | 第18页 |
·物种调查 | 第18页 |
·样带调查和样线调查 | 第1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8-21页 |
·重要值的计算 | 第18-19页 |
·群落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 第19-20页 |
·用聚类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聚类分析 | 第20-21页 |
第四章 青秀山风景区的植物区系分析 | 第21-34页 |
·青秀山植物区系的科属种组成 | 第21-22页 |
·植物区系科内的属种组成 | 第22-25页 |
·青秀山植物科的统计分析 | 第22-25页 |
·青秀山植物属的统计分析 | 第25页 |
·青秀山风景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统计分析 | 第25-30页 |
·科的区系分析 | 第25-26页 |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26-30页 |
·青秀山植物区系与邻近区系的关系 | 第30-31页 |
·青秀山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第31-33页 |
·青秀山植物区系特点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群落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 | 第34-42页 |
·群落类型的划分 | 第34页 |
·用聚类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聚类 | 第34页 |
·划分的群落类型 | 第34页 |
·主要群落类型及其特征 | 第34-42页 |
第六章 不同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2-56页 |
·不同测度指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42-48页 |
·以个体数、重要值为测度指标对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以个体数、重要值和盖度为测度指标对对灌木层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3-46页 |
·以个体数、重要值、盖度为测度指标对对草本层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群落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 第48-52页 |
·不同群落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 第48-49页 |
·不同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 第49-51页 |
·不同群落草本层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 第51-52页 |
·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 第52-55页 |
·群落结构与人为干扰 | 第55-56页 |
第七章 青秀山风景区主要植物景观评价 | 第56-63页 |
·苏铁园的苏铁群落 | 第56-57页 |
·棕榈园 | 第57-59页 |
·香花园 | 第59-60页 |
·雨林大观 | 第60-61页 |
·桃花园 | 第61页 |
·青山秀坪 | 第61-62页 |
·“古道探幽” | 第62-63页 |
第八章 植物多样性的维持与发展 | 第63-69页 |
·干扰与植物多样性 | 第63-65页 |
·干扰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63页 |
·干扰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物种入侵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 第64-65页 |
·植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 第65-66页 |
·就地保护 | 第65页 |
·迁地保护 | 第65-66页 |
·其它保护对策 | 第66页 |
·植物景观的改造 | 第66-69页 |
·风景区植物群落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 第66-67页 |
·植物群落景观改造的原则 | 第67页 |
·植物群落改造的措施 | 第67-69页 |
第九章 问题与讨论 | 第69-73页 |
·人工植物景观的调查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 第69页 |
·多样性指数的应用评价 | 第69-70页 |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的讨论 | 第70页 |
·如何减少人为干扰,保存植物多样性持续发展和利用 | 第70-71页 |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71页 |
·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1:青秀山风景区植物名录 | 第77-107页 |
附录2:青秀山风景区图片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