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8-10页 |
| 第二章 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草海科研现状 | 第10-18页 |
| ·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草海科研现状 | 第15-18页 |
| 第三章 草海高原湿地区域概况 | 第18-26页 |
| ·自然概况 | 第18-24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页 |
| ·草海的变迁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环境承载力基础理论 | 第26-41页 |
|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 第26-31页 |
| ·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间的相互关系 | 第31-34页 |
| ·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 | 第34-36页 |
|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模型 | 第36-41页 |
| 第五章 草海高原湿地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1-71页 |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内容 | 第41-42页 |
| ·草海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8页 |
| ·草海高原湿地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8-71页 |
| 第六章 提高草海高原湿地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对策 | 第71-77页 |
| ·拓展融资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5 | 第71-72页 |
| ·防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对策 | 第72-73页 |
| ·调整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积极建设生态农业 | 第73-75页 |
| ·转移农村劳动力 | 第75页 |
|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环境的管理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9页 |
| ·草海的水质分布状况 | 第77页 |
| ·草海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 | 第77-78页 |
| ·提高草海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对策 | 第78页 |
|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