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3页 |
·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10-11页 |
·长白山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 第11页 |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3-18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3-15页 |
·红松阔叶林带 | 第14页 |
·云冷杉林带 | 第14页 |
·岳桦林带 | 第14-15页 |
·苔原带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样地的选取 | 第15页 |
·调查方法 | 第15-1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多度的划分 | 第17-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0页 |
·长白山灯下昆虫群落结构 | 第18-21页 |
·长白山灯下昆虫群落物种组成 | 第18-19页 |
·长白山灯下昆虫的优势类群 | 第19-20页 |
·长白山灯下昆虫区系分析 | 第20-21页 |
·灯下昆虫群落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21-25页 |
·红松阔叶林带灯下昆虫群落 | 第23页 |
·云冷杉林带灯下昆虫群落 | 第23页 |
·岳桦林带灯下昆虫群落 | 第23-24页 |
·苔原带灯下昆虫群落 | 第2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4-25页 |
·灯下昆虫群落的时间变化 | 第25-28页 |
·灯下昆虫群落类群数、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 | 第25-28页 |
·长白山灯下昆虫的多样性分析 | 第28-37页 |
·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H′) | 第29-31页 |
·Pielou均匀度指数(J) | 第31-32页 |
·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C) | 第32-34页 |
·Margalef丰富度指数(E) | 第34-37页 |
·长白山灯下昆虫群落的相似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第37-4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