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21页 |
·杨树烂皮病概况 | 第7-9页 |
·杨树烂皮病发病原因 | 第7-8页 |
·发病规律 | 第8页 |
·杨树烂皮病的防治 | 第8页 |
·杨树抗病机制 | 第8-9页 |
·杨树抗性育种 | 第9页 |
·遗传标记 | 第9-19页 |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 第10页 |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 | 第10页 |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 | 第10-11页 |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 第11-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1-22页 |
·提DNA、PCR反应及凝胶电泳所用试剂 | 第21-22页 |
·所用主要仪器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 第22-23页 |
·杨树烂皮病接种和抗病性分析 | 第23页 |
·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感、抗DNA池的建立 | 第24页 |
·模板的纯化与浓度调整 | 第24页 |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的优化 | 第24-25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25页 |
·RAPD扩增反应产物电泳分析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不同杨树品种的抗病性分析 | 第27-29页 |
·产孢培养基的确定 | 第27页 |
·接种和抗病性分析 | 第27-29页 |
·抗病池和感病池的建立 | 第29页 |
·DNA的提取 | 第29页 |
·建立抗病和感病池 | 第29页 |
·RAPD分析反应体系 | 第29-33页 |
·模板浓度 | 第29-30页 |
·Taq酶浓度 | 第30页 |
·dNTP浓度 | 第30-31页 |
·Mg~(2+)浓度 | 第31页 |
·退火温度 | 第31-32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32页 |
·PCR反应程序 | 第32页 |
·随机引物筛选 | 第32-33页 |
·扩增产物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