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 ·性态抗震设计方法的提出 | 第14-15页 |
| ·芯柱-构造柱砌块结构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结构性态抗震设计的研究内容、特点和现状 | 第17-23页 |
| ·结构性态抗震设计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方法的特点 | 第17-18页 |
| ·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国内外混凝土砌块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状况 | 第23-28页 |
| ·混凝土砌块结构的研究状况 | 第23-26页 |
| ·混凝土砌块结构的应用状况 | 第26-2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混凝土砌块墙体本构模型的研究 | 第31-51页 |
| ·约束砌块墙体破坏特征 | 第31-32页 |
| ·约束砌块墙体抗震剪切承载力 | 第32-39页 |
| ·抗震剪切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 ·抗震剪切强度计算公式 | 第34-39页 |
| ·约束砌块墙体的变形能力 | 第39-46页 |
| ·芯柱-构造柱对墙片变形的影响 | 第40页 |
| ·砌块墙体的延性 | 第40-46页 |
| ·约束砌块墙的恢复力特性 | 第46-50页 |
| ·滞回曲线 | 第46-47页 |
| ·骨架曲线与墙体破坏等级的关系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混凝土砌块结构性态水准的划分 | 第51-60页 |
| ·砌体结构模型试验及破坏特征 | 第51-57页 |
| ·模型设计 | 第52-53页 |
| ·试验过程 | 第53-55页 |
| ·破坏特征 | 第55-56页 |
| ·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 ·混凝土砌块结构性态水准的划分 | 第57-58页 |
| ·各性态水准下砌块结构的位移量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Pushover 分析 | 第60-70页 |
|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过程 | 第61页 |
| ·侧力分布模式 | 第61-64页 |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SDOF)转换 | 第64-67页 |
| ·Krawinkler&Seneviratina 方法 | 第64-66页 |
| ·Peter Fajfar 方法 | 第66-67页 |
| ·能力曲线的双线性化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单自由度体系最大非弹性位移的近似估计 | 第70-86页 |
| ·等效周期和等效阻尼法 | 第70-74页 |
| ·位移修正系数法 | 第74-78页 |
| ·各种方法的对比 | 第78-81页 |
| ·屈服后刚度影响的估计 | 第81-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砌块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86-115页 |
| ·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86-88页 |
| ·基本方程 | 第86-87页 |
| ·恢复力模型 | 第87页 |
| ·结构能力曲线 | 第87-88页 |
| ·计算实例 | 第88-114页 |
| ·模型房屋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与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 | 第88-90页 |
| ·典型结构的计算 | 第90-114页 |
| ·选取的典型结构 | 第90-92页 |
| ·选取的地震记录 | 第92-96页 |
|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及其讨论 | 第96-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七章 砌块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 | 第115-144页 |
| ·Pushover 分析 | 第115-116页 |
| ·算例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及其与时程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116-142页 |
| ·能力曲线 | 第116-124页 |
| ·目标位移 | 第124-132页 |
| ·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132-137页 |
| ·最大层间剪力 | 第137-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 第八章 混凝土砌块结构性态抗震验算 | 第144-155页 |
| ·结构概况 | 第144-146页 |
|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146-149页 |
| ·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149页 |
| ·《规范》方法 | 第149-150页 |
| ·《通则》方法 | 第150-152页 |
| ·几点讨论 | 第152-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 第九章 结语 | 第155-158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56-1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8-167页 |
| 作者简历 | 第167-16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68-16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或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9-170页 |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