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中有机碳特点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页
 1.2 研究进展第8-15页
  1.2.1 土壤有机碳的类型第8-9页
  1.2.2 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有机碳第9-11页
   1.2.2.1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第9-10页
   1.2.2.2 农业措施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第10-11页
   1.2.2.3 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途径第11页
  1.2.3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第11-12页
   1.2.3.1 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第11-12页
   1.2.3.2 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稳定性第12页
  1.2.4 土壤矿物与土壤有机碳第12-13页
  1.2.5 水稻土有机碳特点第13-1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5-19页
 2.1 研究区和采样点概况第15-16页
  2.1.1 研究区概况第15页
  2.1.2 采样点资料第15-16页
 2.2 实验方法第16-18页
 2.3 统计分析第18-1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9-34页
 3.1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第19-21页
  3.1.1 SOC的剖面分布第19页
  3.1.2 土地利用方式对 SOC含量的影响第19-21页
 3.2 表层 SOC组成特点第21-23页
  3.2.1 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及组成特点第21页
  3.2.2 土壤轻重组组成及其 SOC含量第21-22页
  3.2.3 轻重组中 SOC含量对总碳的影响第22-23页
 3.3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特点第23-27页
  3.3.1 团聚体组成特点第23-24页
  3.3.2 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第24-25页
  3.3.3 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ASOC)的含量第25-26页
  3.3.4 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总有机碳的影响第26-27页
  3.3.5 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特点第27页
 3.4 影响 SOC含量的因素第27-34页
  3.4.1 SOC与pH值的关系第27-29页
  3.4.2 SOC与铁铝氧化物的关系第29-30页
  3.4.3 SOC与粘土矿物的关系第30-34页
4. 讨论第34-35页
5. 结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3页
致谢第43-44页
附表第44-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刺五加皂甙B对兔心室肌ATP敏感性钾通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