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8-29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14页 |
| 二、纠纷研究的现状 | 第14-23页 |
|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四、核心概念 | 第26-29页 |
| 第二部分 L村及纠纷的主体 | 第29-37页 |
| 一、村落空间与概况 | 第29-33页 |
| 二、村民H | 第33-35页 |
| 三、村干部陈某 | 第35-37页 |
| 第三部分 纠纷的过程——事件 | 第37-48页 |
| 一、纠纷的缘起 | 第37-38页 |
| 二、纠纷的事实 | 第38-41页 |
| 三、纠纷调解的场域 | 第41-46页 |
| 四、纠纷调解的结果 | 第46-48页 |
| 第四部分 对纠纷主体和调解主体的解读 | 第48-61页 |
| 一、纠纷的主体——村民H的解读 | 第48-51页 |
| 二、对纠纷的主体——村干部陈某的解读。 | 第51-55页 |
| 三、村干部的角色与合法性建构:对村支书、村主任行为的解读 | 第55-58页 |
| 四、国家何在?对纠纷调解中国家的解读 | 第58-61页 |
| 第五部分 路径延伸: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 第61-73页 |
|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主义:无需法律的秩序 | 第61-64页 |
| 二、乡村社会纠纷解决的社会基础:村庄社会关联 | 第64-67页 |
| 三、有效性与村庄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 第67-69页 |
| 四、国家与村落社会的分割 | 第69-73页 |
| 第六部分 结语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 后记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