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交织的开放叙事--威廉·布莱克的《耶路撒冷》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图版目录 | 第9-14页 |
研究对象版本说明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布莱克与《耶路撒冷》的写作背景 | 第17-23页 |
第一节 错时的艺术家 | 第17-21页 |
一、新古典和声中的哥特趣味 | 第17-19页 |
二、理性之光下的预言诗作者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耶路撒冷》的写作背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耶路撒冷》的叙事学分析 | 第23-59页 |
第一节 《耶路撒冷》的主要角色 | 第24-50页 |
一、阿尔比翁 | 第25-29页 |
二、幽灵与灵性 | 第29-48页 |
·罗斯与爱涅哈蒙 | 第31-35页 |
·由理生与阿哈尼娅 | 第35-40页 |
·路伐与伐拉 | 第40-47页 |
·大马斯与爱尼侬 | 第47-48页 |
三、耶路撒冷 | 第48-50页 |
第二节 《耶路撒冷》的主要事件 | 第50-59页 |
一、分裂——别乌拉 | 第51-53页 |
二、沉睡——乌尔诺 | 第53-55页 |
三、轮回——生生世 | 第55-57页 |
四、回返——伊甸园 | 第57-59页 |
第三章 《耶路撒冷》的文本与图像 | 第59-102页 |
第一节 《耶路撒冷》的文本分析 | 第61-71页 |
一、文本的风格与来源 | 第61-62页 |
二、文本的三大功能 | 第62-71页 |
·叙事的文本 | 第63-68页 |
·描写的文本 | 第68-69页 |
·视觉的文本 | 第69-71页 |
第二节 《耶路撒冷》的图像分析 | 第71-102页 |
一、共时剧场——图文的叙事框架 | 第71-95页 |
·第一章(隐含读者:公众) | 第74-80页 |
·第二章(隐含读者:犹太教徒) | 第80-84页 |
·第三章(隐含读者:自然神论者) | 第84-90页 |
·第四章(隐含读者:基督教徒) | 第90-95页 |
二、复调音乐——图像的叙事策略 | 第95-102页 |
·复调叙事:四重独立线索 | 第96-97页 |
·织体构成:旋律展开方式 | 第97-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附录 | 第111-136页 |
附录一:学术史回顾与梳理 | 第111-128页 |
附录二:布莱克的生平年表 | 第128-133页 |
附表1:《耶路撒冷》版本一览表 | 第133-134页 |
附表2:《耶路撒冷》象征体系总表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