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螺旋锥齿轮的简介 | 第9-10页 |
1.1.1 螺旋锥齿轮的定义 | 第9页 |
1.1.2 国内外螺旋锥齿轮发展的历史 | 第9-10页 |
1.1.3 螺旋锥齿轮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1.4 发展的趋势 | 第10页 |
1.2 螺旋锥齿轮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10-11页 |
1.3 螺旋锥齿轮的加工现状及其困境 | 第11-12页 |
1.3.1 加工现状 | 第11-12页 |
1.3.2 目前加工方法的缺点 | 第12页 |
1.4 课题介绍、步骤和意义 | 第12-14页 |
1.4.1 课题内容简介 | 第12-13页 |
1.4.2 课题的步骤 | 第13页 |
1.4.3 课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螺旋锥齿轮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 | 第15-30页 |
2.1 螺旋锥齿轮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其代号 | 第15-16页 |
2.1.1 螺旋锥齿轮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 第15页 |
2.1.2 各个部分的代号 | 第15-16页 |
2.2 螺旋锥齿轮的分类 | 第16-18页 |
2.2.1 按照齿面节线来分 | 第16-17页 |
2.2.2 按照齿高来分 | 第17-18页 |
2.2.3 按照轴线的相互位置来分 | 第18页 |
2.3 螺旋锥齿轮的主要要素 | 第18-19页 |
2.4 螺旋锥齿轮的加工 | 第19-21页 |
2.4.1 假想的产形轮概念 | 第19页 |
2.4.2 切齿方法 | 第19-21页 |
2.5 螺旋锥齿轮的理论 | 第21-29页 |
2.5.1 曲面的参数方程 | 第21页 |
2.5.2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矢 | 第21-22页 |
2.5.3 欧拉定理 | 第22页 |
2.5.4 默尼埃定理 | 第22-23页 |
2.5.5 相对微分法 | 第23-24页 |
2.5.6 啮合方程 | 第24-25页 |
2.5.7 共轭曲面诱导法曲率公式 | 第25-26页 |
2.5.8 等矩共轭曲面 | 第26-27页 |
2.5.9 局部啮合原理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螺旋锥齿轮齿面点公式及切齿程序 | 第30-46页 |
3.1 格里森机床简介 | 第30-33页 |
3.1.1 格里森齿轮切齿机床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 第30页 |
3.1.2 格里森齿轮切齿机床的主要调整参数 | 第30-33页 |
3.2 螺旋锥齿轮齿面点取得原理 | 第33-34页 |
3.2.1 展成法简介 | 第33页 |
3.2.2 本文采用的方法 | 第33-34页 |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4 齿面点数学方程的推导 | 第35-39页 |
3.5 螺旋锥齿轮齿面切齿程序 | 第39-45页 |
3.5.1 VB6.0语言简介 | 第39-40页 |
3.5.2 螺旋锥齿轮齿面点切齿程序 | 第40-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螺旋锥齿轮的三维建模 | 第46-53页 |
4.1 PRO/E简介 | 第46页 |
4.2 建模过程 | 第46-48页 |
4.2.1 螺旋锥齿轮和逆向工程中的曲面重建过程的区别 | 第46-47页 |
4.2.2 建模步骤 | 第47-48页 |
4.3 实例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螺旋锥齿轮的啮合质量检测 | 第53-60页 |
5.1 接触区的概念、其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 | 第53-55页 |
5.1.1 接触区的概念 | 第53页 |
5.1.2 接触区的重要性 | 第53-54页 |
5.1.3 影响接触区质量的因素 | 第54-55页 |
5.2 传统的检测方法 | 第55-57页 |
5.2.1 齿轮检测仪 | 第55-56页 |
5.2.2 TCA检测 | 第56-57页 |
5.3 三维软件进行干涉检验方法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