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3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29-33页 |
| ·煤自燃学说 | 第29-30页 |
| ·煤自燃机理 | 第30-31页 |
| ·煤的自燃性 | 第31-32页 |
| ·煤自燃过程实验模拟 | 第32-33页 |
| ·煤自然发火数值模拟 | 第33页 |
| ·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 2 煤自燃的实验研究 | 第35-69页 |
| ·自然发火实验 | 第35-53页 |
| ·实验台结构 | 第35-36页 |
| ·实验原理 | 第36页 |
| ·煤样采集与处理 | 第36页 |
| ·实验条件 | 第36页 |
| ·实验原始记录 | 第36-3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煤样程序升温实验 | 第53-69页 |
| ·实验原理 | 第53页 |
| ·实验装置及原理 | 第53-55页 |
| ·实验条件 | 第55页 |
| ·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3 自燃煤层开采综放面现场观测 | 第69-88页 |
| ·2106工作面概况 | 第69页 |
| ·现场观测 | 第69-71页 |
| ·观测参数及仪器、仪表 | 第69-70页 |
| ·采空区埋管观测 | 第70-71页 |
| ·2106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71-88页 |
| ·采空区浮煤厚度分布状况 | 第71-72页 |
| ·2106工作面推进情况 | 第72页 |
| ·采空区氧气浓度的分布规律 | 第72-83页 |
| ·采空区漏风强度分布情况 | 第83-88页 |
| 4 综放面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 第88-105页 |
| ·采空区浮煤自燃极限参数 | 第88-92页 |
| ·采空区最小浮煤厚度 | 第88-89页 |
| ·采空区极限氧浓度 | 第89-91页 |
| ·采空区极限漏风强度 | 第91-92页 |
| ·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条件 | 第92-93页 |
|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 | 第93-98页 |
|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方法和步骤 | 第93-94页 |
| ·2106(底)综放面采空区松散煤体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 第94页 |
| ·停产期间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 | 第94-98页 |
| ·2106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发火预测 | 第98-104页 |
| ·采空区浮煤自燃危险性预测动态模拟模型 | 第98-100页 |
| ·采空区浮煤自燃动态模拟及预测 | 第100-102页 |
| ·2106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发火实际情况 | 第102-103页 |
| ·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 | 第103-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5页 |
| 5 综放面综合防灭火设计 | 第105-122页 |
| ·概况 | 第105-111页 |
| ·义马矿区煤层自燃特性及发火期 | 第105-106页 |
| ·采空区自燃危险性判定和发火期预测 | 第106-110页 |
| ·巷道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 第110页 |
| ·矿区现有防灭火技术及装备 | 第110-111页 |
| ·综放面煤层自燃火灾特点及防治重点 | 第111-114页 |
| ·综放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特点 | 第111-112页 |
| ·综放面巷道周边煤体自燃特点 | 第112-113页 |
| ·综放面煤层自燃防治难点 | 第113-114页 |
| ·综合防灭火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第114-115页 |
| ·矿区综合防灭火系统设计方案 | 第115-120页 |
| ·建立义马矿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及发火期预测技术 | 第115页 |
| ·建立矿井束管一色谱火灾监测预报系统 | 第115-116页 |
| ·建立智能化胶体防灭火系统 | 第116-119页 |
| ·建立井下移动式注胶工艺系统 | 第119-120页 |
| ·小结 | 第120-122页 |
| 6 综放面防灭火技术管理 | 第122-127页 |
| ·总则 | 第122页 |
| ·综放防灭火工程设计 | 第122-123页 |
| ·预测预报 | 第123页 |
| ·掘进防灭火 | 第123-124页 |
| ·安装防灭火 | 第124-125页 |
| ·回采防灭火 | 第125页 |
| ·拆架防灭火 | 第125-126页 |
| ·关于封闭 | 第126-127页 |
| 7 结论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