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形式及特点 | 第9-12页 |
| 1.3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 2 钢结构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理论 | 第16-27页 |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 2.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17-22页 |
| 2.2.1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发展 | 第17页 |
| 2.2.2 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 2.2.3 用途 | 第18-19页 |
| 2.2.4 实施步骤 | 第19页 |
| 2.2.5 重复加载及停止条件 | 第19-22页 |
| 2.3 SAP2000中的Pushover方法 | 第22-26页 |
| 2.3.1 能力谱的建立 | 第22-25页 |
| 2.3.1.1 建立能力谱曲线 | 第22-24页 |
| 2.3.1.2 建立需求谱曲线 | 第24-25页 |
| 2.3.1.3 性能点的确定 | 第25页 |
| 2.3.2 塑性铰的定义和设置 | 第25-26页 |
| 2.4 P-Delta效应 | 第26-27页 |
| 3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27-38页 |
| 3.1 结构计算模型 | 第27-28页 |
| 3.2 侧向加载模式和Pushover工况 | 第28-29页 |
| 3.3 计算实例 | 第29-38页 |
| 3.3.1 工程概况 | 第29-32页 |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 3.3.2.1 基底剪力-水平位移关系 | 第32-33页 |
| 3.3.2.2 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 第33-35页 |
| 3.3.2.3 出铰机制 | 第35-36页 |
| 3.3.2.4 结论 | 第36-38页 |
| 4 钢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38-48页 |
| 4.1 结构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 4.1.1 结构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 4.1.2 基本假定 | 第39页 |
| 4.1.3 弹塑性单元的计算模型 | 第39-40页 |
| 4.2 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 第40-42页 |
| 4.3 运动微分方程 | 第42页 |
| 4.4 结构阻尼特性 | 第42-44页 |
| 4.5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 第44-45页 |
| 4.5.1 地震波的选择 | 第44页 |
| 4.5.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44-45页 |
| 4.5.2.1 强度调整 | 第44-45页 |
| 4.5.2.2 频率调整 | 第45页 |
| 4.5.2.3 持时调整 | 第45页 |
| 4.6 数值积分方法 | 第45-48页 |
| 4.6.1 数值积分方法 | 第45-46页 |
| 4.6.2 威尔逊-θ法计算的本公式 | 第46-48页 |
| 5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8-68页 |
| 5.1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 第53-57页 |
| 5.2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 第57-61页 |
| 5.3 弹性时程分析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61-67页 |
| 5.3.1 El Centro波计算结果 | 第61-63页 |
| 5.3.2 兰州波计算结果 | 第63-65页 |
| 5.3.3 Taft波计算结果 | 第65-67页 |
| 5.4 弹塑性时程分析与Pushover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67-68页 |
| 6 结论及建议 | 第68-70页 |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 6.2 建议及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
| 声明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