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1、引言 | 第11-24页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1.1 景观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 第11-13页 |
1.1.1.1 景观破碎化的内涵 | 第11-13页 |
1.1.1.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 第13页 |
1.1.2 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 | 第13-17页 |
1.1.2.1 对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16页 |
1.1.2.2 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 第16页 |
1.1.2.3 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2.4 边缘效应 | 第17页 |
1.1.3 破碎化对生物影响的机制及生物对破碎景观的适应 | 第17-19页 |
1.1.3.1 破碎化对生物影响的机制 | 第17-18页 |
1.1.3.2 生物对破碎景观的适应 | 第18-19页 |
1.1.4 国内景观破碎化极其影响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 第19-21页 |
1.2 研究思路的由来和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2.1 景观格局动态研究的数据获取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2 破碎化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2.3 灌木层植被边缘效应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2.4 小型岛屿种-面积关系和物种敏感性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0-50页 |
3.1 千岛湖生态保护与建设对景观格局动态的影响分析 | 第30-35页 |
3.1.1 总体格局变化分析 | 第31页 |
3.1.2 斑块类型消长变化分析 | 第31-35页 |
3.1.3 景观多样性变化分析 | 第35页 |
3.2 千岛湖景观破碎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 第35-39页 |
3.2.1 物种丰富度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3.2.2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7页 |
3.2.3 物种优势度和均匀度分析 | 第37-39页 |
3.3 灌木层植被边缘效应分析 | 第39-42页 |
3.3.1 边缘与内部灌木种类的差异性分析 | 第39页 |
3.3.2 边缘与内部灌木种类的相似性分析 | 第39-40页 |
3.3.3 边缘与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3.4 小型岛屿种-面积关系和物种敏感性分析 | 第42-50页 |
3.4.1 物种丰富度与岛屿面积关系分析 | 第45-47页 |
3.4.1.1 乔木物种种类与岛屿面积关系分析 | 第45页 |
3.4.1.2 灌木物种种类与岛屿面积关系分析 | 第45页 |
3.4.1.3 总物种种类与面积关系分析 | 第45-47页 |
3.4.2 小岛效应 | 第47页 |
3.4.3 物种敏感性分析 | 第47-50页 |
3.4.3.1 乔木物种敏感性分析 | 第47-48页 |
3.4.3.2 灌木物种敏感性分析 | 第48-50页 |
4、结论和讨论 | 第50-56页 |
4.1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结果和原因 | 第50-51页 |
4.2 岛屿化对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原因 | 第51-53页 |
4.3 灌木层植被边缘效应的结果及成因 | 第53-54页 |
4.4 千岛湖小型岛屿物种-面积关系与木本植物敏感性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