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地面设备、试验场、发射场、航天基地论文--各种试验发射场、航天基地论文

皮卫星用微小型地面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皮卫星的研究意义第11页
 1.2 近年来皮型卫星的研究情况第11-13页
 1.3 微小卫星发展趋势第13-14页
 1.4 皮卫星的基本组成第14-16页
 1.5 本文的工作第16-19页
第二章 AGC的优化设计第19-35页
 2.1 AGC系统的分类第19-20页
 2.2 前向AGC和反向AGC的比较第20-29页
  2.2.1 动态范围第22-25页
  2.2.2 控制精度第25-26页
  2.2.3 响应时间第26-29页
 2.3 AGC的测试结果第29-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BPSK调制与解调第35-60页
 3.1 BPSK调制第35-44页
  3.1.1 BPSK调制原理第35-37页
  3.1.2 DDS的工作原理第37-40页
   3.1.2.1 单位圆复平面上的取样点第37-39页
   3.1.2.2 取样相位点的产生第39-40页
   3.1.2.3 取样函数的存储与读出第40页
  3.1.3 采用DDS技术实现BPSK调制第40-44页
   3.1.3.1 BPSK调制的硬件实现第41-42页
   3.1.3.2 BPSK调制的软件实现第42-44页
   3.1.3.3 实验结果第44页
 3.2 BPSK解调第44-59页
  3.2.1 BPSK解调原理第45-51页
   3.2.1.1 载波同步第46-48页
   3.2.1.2 位同步第48-51页
  3.2.2 解调系统模块第51-58页
   3.2.2.1 130kHz带通滤波器第52-54页
   3.2.2.2 全波整流模块第54-55页
   3.2.2.3 4096bps低通滤波器第55-57页
   3.2.2.4 时钟提取模块第57-58页
  3.2.3 测试结果第58-59页
 3.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测控应答机的改进和测试第60-89页
 4.1 侧音测距原理第60-61页
 4.2 侧音测距信号的选择第61-68页
  4.2.1 侧音测距信号的设计理论第61-65页
   4.2.1.1 侧音频率的选择第61-63页
   4.2.1.2 侧音环解调S/φ值的确定第63页
   4.2.1.3 侧音的匹配第63-65页
  4.2.2 S波段原侧音的选择第65-66页
  4.2.3 折叠音的形成第66-67页
  4.2.4 两种发送方式第67-68页
  4.2.5 测距系统设备组成第68页
 4.3 解模糊第68-73页
  4.3.1 软件解模糊第70-71页
  4.3.2 实现方法第71-73页
   4.3.2.1 相位匹配(解模糊)原理第71页
   4.3.2.2 原侧音相位的恢复第71-72页
   4.3.2.3 相位的跟踪第72页
   4.3.2.4 零值的扣除第72-73页
 4.4 解模糊第73-74页
  4.4.1 侧音多普勒频率补偿第73-74页
  4.4.2 利用航天器遥测参数及测速数据对应答机距离零值修正第74页
 4.5 系统的测距第74-86页
  4.5.1 系统分析第74-78页
  4.5.2 侧音测距信号的产生第78-79页
  4.5.3 窄带带通滤波器第79-81页
  4.5.4 测试结果第81-86页
   4.5.4.1 地面系统闭环测距第81-83页
   4.5.4.2 卫星与地面系统联合测距第83-86页
 4.6 侧音测距的误差源分解第86-88页
  4.6.1 侧音测距的系统误差第86-88页
  4.6.2 侧音测距的随机误差第88页
 4.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地面系统第89-111页
 5.1 地面系统的结构框图第89-98页
  5.1.1 地面站发射机第91页
  5.1.2 地面站接收机第91-92页
  5.1.3 指令发送板(数据接收板)第92-98页
   5.1.3.1 软件实现第93-97页
   5.1.3.2 硬件实现第97-98页
 5.2 系统联试结果第98-99页
 5.3 扰码第99-108页
  5.3.1 扰码和解扰的原理第99-101页
  5.3.2 扰码码型的选择和同步第101-105页
   5.3.2.1 噪声序列第101页
   5.3.2.2 伪噪声序列和m序列第101-103页
   5.3.2.3 自同步扰码系统第103-105页
  5.3.3 电路设计第105-108页
 5.4 系统联试结果(加扰码后)第108-110页
 5.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六章 总结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6页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下扬子地区二叠纪锰矿的成岩成矿地质地球化学
下一篇:城市休闲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以杭州、昆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