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49页 |
·植物基因克隆的主要策略 | 第11-22页 |
·图位克隆技术 | 第12-13页 |
·表型克隆技术 | 第13-15页 |
·功能克隆技术 | 第15-16页 |
·差别显示技术 | 第16-21页 |
·同源克隆技术 | 第21-22页 |
·普通小麦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差减文库的几种主要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 第27-31页 |
·差减文库的构建原理 | 第27页 |
·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 | 第27页 |
·链亲和蛋白结合排除法 | 第27-28页 |
·酶切与 PCR结合法 | 第28-29页 |
·磁珠介导法 | 第29-30页 |
·抑制差减杂交法 | 第30-31页 |
·抑制差减杂交(SSH)在植物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植物色素代谢 | 第33-45页 |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 第33-35页 |
·类黄酮生物合成的酶及其基因 | 第35-37页 |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 | 第37-39页 |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酶及其基因 | 第39-40页 |
·植物花色形成的基因调控 | 第40-43页 |
·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 | 第43-45页 |
·蓝粒小麦的来源和研究背景 | 第45-4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7-49页 |
第二章 蓝粒小麦未成熟种子cDNA文库的构建 | 第49-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62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小麦未成熟种子总 RNA的提取和mRNA的分离 | 第62-63页 |
·双链cDNA合成结果检测 | 第63-64页 |
·未扩增文库滴度和重组率的测定 | 第64-65页 |
·插入片段的初步检测 | 第65页 |
·文库的部分扩增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小麦蓝色胚乳相关差减文库的构建 | 第66-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75页 |
·材料 | 第67页 |
·方法 | 第67-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小麦未成熟种子总 RNA的提取和mRNA的分离 | 第75页 |
·差减杂交的设置 | 第75-77页 |
·双链cDNA合成结果检测 | 第77页 |
·扩增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差减文库的构建和重组率的测定 | 第78页 |
·插入片段的初步检测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小麦蓝色胚乳表达相关序列的筛选及其表达特性 | 第80-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材料 | 第81-82页 |
·方法 | 第82-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92页 |
·cDNA插入片段的检测 | 第84-86页 |
·cDNA插入片段的特异性检测 | 第86-89页 |
·特异性cDNA插入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89-90页 |
·部分特异性cDNA插入片段的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90-91页 |
·部分非特异性cDNA插入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93-99页 |
·cDNA文库构建的方法 | 第93-96页 |
·SMART法的优点和问题 | 第93-94页 |
·长cDNA文库的获得的手段 | 第94-96页 |
·抑制差减文库构建和筛选方法 | 第96-99页 |
·抑制差减文库的优点和问题 | 第96-97页 |
·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筛选 | 第97页 |
·抑制差减杂交法在差异基因筛选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126页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 | 第126-127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
永久通讯方式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