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第一章 绪论第1-20页
   ·选题依据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6-17页
   ·本次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7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7-20页
第二章 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其热源机制研究第20-42页
   ·区域地质特征第20-28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23页
     ·盆地地壳热结构第23-28页
       ·盆地所处地壳的纵向结构特征第23-25页
       ·莫霍面和居里面空间分布特征第25-28页
   ·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其机制模拟研究第28-42页
     ·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第28-30页
       ·高温热隆张裂阶段第28-29页
       ·高温裂陷阶段第29页
       ·低温坳陷阶段第29页
       ·低温萎缩褶皱阶段第29-30页
     ·盆地构造热演化力源机制模拟研究第30-33页
     ·大地热流及地温分布特征及其演化模拟研究第33-42页
       ·现今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第33-35页
       ·现今地温分布特征第35-38页
       ·古大地热流演化特征第38-39页
       ·古地温演化特征第39-42页
第三章 地热源的形成及其大地构造环境分析第42-50页
   ·地热源成因分析第42-46页
     ·地幔热源特征第42页
     ·岩浆体热源特征第42-45页
       ·岩浆活动时期及规模第43-45页
       ·岩浆岩分布特征第45页
     ·放射性物质衰变生热特征第45-46页
   ·地热源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分析第46-48页
   ·深部热源上升传送及聚集的主控因素第48-50页
第四章 地热储层的沉积充填序列及其电性物性特征和识别标准研究第50-86页
   ·地热储层的地层层序格架及沉积特征第50-61页
     ·地层层序特征第50-53页
       ·石炭-二叠系基底第50页
       ·侏罗系第50页
       ·白垩系第50-52页
       ·第三系第52-53页
       ·第四系第53页
     ·岩石学特征第53-55页
     ·砂岩成岩特征第55-61页
       ·机械压实作用第55页
       ·胶结作用第55-57页
       ·溶解作用第57-61页
   ·地热储层的电性和物性特征第61-81页
     ·地热储层的电性特征第61-62页
     ·地热储层的物性特征第62-81页
       ·地热储层孔隙度的计算第62-69页
       ·地热储层渗透率的计算第69-72页
       ·地热储层物性分布规律研究第72-81页
   ·地热储层的识别标准第81-83页
     ·典型水层第81-82页
     ·地热储层识别的下限标准第82-83页
       ·孔隙度下限标准第82页
       ·渗透率下限标准第82页
       ·产能的下限标准第82页
       ·砂层厚度的下限标准第82-83页
       ·关于地热储层识别的下限标准的说明第83页
   ·地热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第83-86页
     ·宏观非均质性研究第83-84页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第84-86页
第五章 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热水运动演化模拟研究第86-110页
   ·地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第86-91页
     ·地热水的地球化学组成及水型分布特征第86-90页
       ·地热水矿化度和水型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第86-89页
       ·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在垂向上的分带性及其地质意义第89-90页
     ·地热水水质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第90-91页
       ·主要离子指标第90-91页
       ·碳酸钙的沉淀分析第91页
   ·地热水的水文地质特征第91-96页
     ·地热水水文地质演化特征第91-93页
     ·有效的热储组合分析第93-94页
     ·地热水运动模式及水动力单元分布特征第94-96页
   ·地热水运动演化数学模拟研究第96-110页
     ·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微分方程第96-98页
     ·定解条件第98-104页
       ·方程的参数第98-101页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第101-104页
     ·地热水运动演化及分布特征第104-110页
       ·地质历史时期及现今流体势分布特征第104-106页
       ·现今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第106-110页
第六章 地热资源量的模拟计算研究第110-122页
   ·地热水单井自然产能的计算第110-117页
     ·地热水单井自然产能计算的数学模型第110-111页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第111-112页
       ·物性参数第111页
       ·热水层有效厚度第111页
       ·原始地层压力第111页
       ·井底流动压力第111页
       ·影响半径第111-112页
       ·井筒半径第112页
       ·表皮系数第112页
       ·地热水粘度第112页
       ·体积系数第112页
     ·单井自然产能的计算结果及其灵敏度分析第112-114页
     ·重点井的单井产能计算第114-117页
   ·地热水资源量的计算第117-119页
     ·地热水资源量计算的数学模型第117页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第117-118页
       ·水层的有效厚度第117页
       ·水层的有效孔隙度第117页
       ·含水面积第117-118页
     ·地热水资源量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第118-119页
   ·单井控制资源量的计算第119-122页
第七章 多层热水以变产量混采时井口温度的计算方法研究第122-136页
   ·井口温度的计算模型研究第122-131页
     ·基本计算方程第122-125页
     ·方程参数的确定第125-131页
       ·总传导系数第125-128页
       ·地层岩石热导率第128-130页
       ·时间函数第130-131页
   ·计算结果及灵敏度分析第131-136页
     ·杜蒙地区总传热系数第131页
     ·杜蒙地区地层的热导率第131-132页
     ·水的热容第132页
     ·计算过程第132页
     ·计算结果及灵敏度分析第132-136页
       ·研究区内各水井井口温度第132-134页
       ·研究区计算井口温度的灵敏度分析第134-136页
第八章 杜蒙地区地热资源综合评价研究第136-142页
   ·评价参数的选取第136页
   ·评价标准的标定第136-137页
   ·分类评价原则第137-138页
   ·评价结果分析第138-142页
结论第142-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曹禺及其作品阅读
下一篇: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其膜透气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