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2页
 1 量热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其进展第14-26页
   ·量热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5-16页
   ·个体及胚胎发育过程的量热学研究第16-17页
   ·组织和器官的量热学研究第17页
   ·细胞水平的量热学研究第17-24页
   ·亚细胞水平量热学的研究第24页
   ·分子水平的量热学研究第24-26页
 2 噬菌体生物学第26-33页
   ·T4噬菌体第26-28页
   ·λ噬菌体第28-29页
   ·M13噬菌体第29-33页
 3 黑色素结构、性质与自由基第33-36页
   ·黑色素结构与性质第33-36页
   ·自由基第36页
 4 研究工作的基本思想和背景第36-38页
 附: 微量热仪简介第38-42页
第二章 T4噬菌体增殖过程微量热研究第42-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仪器第42页
   ·菌种、试剂和培养基第42-43页
   ·实验方法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T4E系统在不同感染复数下的热谱曲线第43-44页
   ·热谱曲线各项参数分析第44-46页
   ·抑制动力学方程第46-47页
   ·裂解动力学方程第47-48页
   ·T4E系统在培养过程的浊度变化第48-49页
 3 讨论与小结第49-55页
   ·微量量热法对于研究噬菌体发育过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第49-51页
   ·在科研、生产、疾病治疗以及病毒学领域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第51-53页
   ·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T4噬菌体与宿主细胞非生长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第55-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仪器第55页
   ·菌种、试剂和培养基第55-56页
   ·实验方法第56-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4页
   ·感染状态下静息培养产热与非感染状态的差异第57-59页
   ·细胞浓度与空间效应第59-62页
   ·T4E系统在MM培养基中培养时的浊度变化第62-63页
   ·A-D期总发热量Q的变化第63-64页
 3 讨论与小结第64-67页
   ·讨论第64-65页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滴定法研究T4噬菌体吸附感染宿主细胞的热力学过程第67-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仪器第67页
   ·菌种、试剂和培养基第67-68页
   ·实验方法第68-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0页
   ·反应热曲线第69页
   ·图谱分析第69-70页
 3 讨论与小结第70-74页
   ·讨论第70-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温和噬菌体增殖过程热动力学研究第74-9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仪器第74页
   ·菌种、试剂和培养基第74-75页
   ·实验方法第75-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8页
   ·E coli溶源性菌株与非溶源性菌株生长过程热动力学比较第76页
   ·λ噬菌体感染敏感菌株的热动力学过程第76-82页
   ·λ噬菌体与溶源性菌株相互作用的热谱曲线第82页
   ·感染延迟现象的生物学验证第82-84页
   ·静息培养条件下λ噬菌体与溶源性和非溶源性细胞的相互作用第84-88页
 3 讨论与小结第88-94页
   ·讨论第88-92页
   ·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M13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微量热研究第94-10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4-99页
   ·仪器第94-95页
   ·菌种、试剂和培养基第95-96页
   ·实验方法第96-9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9-104页
   ·mel基因在M13上的克隆第99-101页
   ·M13E系统在不同感染复数下的热谱曲线及热动力学方程第101-102页
   ·携带mel基因的M13噬菌体感染E. coli JM109热动力学第102-103页
   ·E. coliJM109两种类型菌落受M13感染热谱的差异第103-104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04-108页
   ·讨论第104-106页
   ·小结第106-108页
第七章 黑色素对噬菌体感染及溶源菌紫外诱导影响的微量热研究第108-12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8-109页
   ·仪器第108页
   ·菌种、试剂和培养基第108-109页
   ·实验方法第10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9-122页
   ·PMM对T4E系统影响的微量热初步研究第109-110页
   ·黑色素对λ噬菌体感染E. coli(λ)~-的影响第110-113页
   ·溶源菌与非溶源菌细胞紫外线处理后培养的热动力学差异第113-114页
   ·PMM黑色素在溶源菌E. coli(λ)UV诱导过程的作用第114-119页
   ·一种真菌黑色素对溶源菌E.coli(λ)UV诱导过程的作用第119-122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22-127页
   ·讨论第122-126页
   ·小结第126-127页
总结第127-130页
本研究工作的创新点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5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疗行为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保护政策研究
下一篇:武汉科技服务中介创新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