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章 自强不息和悲士不遇--自我实现的自励和自悼 | 第16-34页 |
第一节 自励诗的群体和个体属性 | 第16-23页 |
第二节 自悼诗的楚骚和五言体式 | 第23-28页 |
第三节 自励诗和自悼诗的异同分合 | 第28-34页 |
第二章 忧生行乐和避世隐逸--自我解脱的沉沦和逃遁 | 第34-55页 |
第一节 从人生有限到及时行乐 | 第34-48页 |
第二节 从栖迟山林到避世金马门 | 第48-55页 |
第三章 自然和社会暴力挤压下的呻吟--生存困境中的安全危机 | 第55-86页 |
第一节 遭遇自然暴力的体验和思索 | 第55-67页 |
第二节 承受政治暴力的痛苦与抗争 | 第67-86页 |
第四章 生命横遭摧残的哀叹和控诉--寓言诗的反伤害意识 | 第86-110页 |
第一节 动物寓言诗的生存竞争画面 | 第86-95页 |
第二节 植物寓言诗的毁灭和飘零感 | 第95-102页 |
第三节 寓言诗的价值取向和诗体 | 第102-110页 |
第五章 悼亡的痛楚和自绝的无奈--生死幽明转换滋生的哀歌 | 第110-144页 |
第一节 从悼亡诗到悼亡辞 | 第110-127页 |
第二节 从绝命辞到绝命诗 | 第127-144页 |
第六章 对死亡的拒绝和对仙乡的企盼--摆脱人生有限的神游及仙术 | 第144-192页 |
第一节 以空间超越实现长生久视 | 第144-157页 |
第二节 到达神界仙乡的车骑仪仗 | 第157-167页 |
第三节 茹芝饮气和羽化蝉蜕 | 第167-178页 |
第四节 求仙诗的类型和模式 | 第178-192页 |
结论 | 第192-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199页 |
后记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