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产品敏捷化开发中若干关键决策技术的研究
1 绪论 | 第1-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并行工程 | 第14-16页 |
·敏捷制造 | 第16-17页 |
·敏捷化产品开发的概念与内涵 | 第17-19页 |
·相关研究 | 第19-28页 |
·产品设计过程管理 | 第20-24页 |
·协同设计中的约束理论与协商理论 | 第24-28页 |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工作 | 第28-32页 |
·课题来源 | 第28页 |
·选题意义 | 第28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8-30页 |
·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2 复杂产品设计过程动态规划研究 | 第32-52页 |
·复杂产品设计过程迭代管理 | 第33-37页 |
·产品开发活动的存在模式 | 第33-35页 |
·设计过程的部分迭代与整体迭代 | 第35-37页 |
·基于耦合性活动集的过程规划策略 | 第37页 |
·大容量耦合任务集动态分解规划模型与实现 | 第37-44页 |
·耦合任务的分解 | 第38-39页 |
·基于任务期限的复杂产品设计过程动态分解规划模型 | 第39-40页 |
·耦合集动态分解规划实现过程 | 第40-44页 |
·耦合集设计任务的动态分配方法 | 第44-45页 |
·耦合任务集序列优化方法 | 第45-51页 |
·基于时间—耦合度的撕裂算法 | 第47-48页 |
·基于时间—序列的撕裂算法 | 第48-50页 |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50-51页 |
·应用实例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耦合任务重叠执行问题研究 | 第52-71页 |
·引言 | 第52页 |
·信息进化度及其拓展 | 第52-56页 |
·信息进化度 | 第52-54页 |
·名义信息进化度与有效信息进化度 | 第54-56页 |
·耦合任务重叠设计规划模型 | 第56-62页 |
·重叠过程的规划方法 | 第56-60页 |
·任务开发时间与成本的计算 | 第60-62页 |
·设计过程迭代分析及进程序列优化 | 第62-64页 |
·过程迭代成因分析 | 第62-64页 |
·进程序列优化 | 第64页 |
·多阶段重叠规划模型 | 第64-67页 |
·活动重叠执行过程的管理模型 | 第67-69页 |
·应用实例 | 第69页 |
·结束语 | 第69-71页 |
4 敏捷化产品开发中的定量化约束求解方法 | 第71-91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支持敏捷化产品开发的约束理论 | 第72-77页 |
·约束的概念、分类与表达 | 第72-73页 |
·约束模型的构造方法 | 第73-75页 |
·约束网的分解与综合 | 第75-77页 |
·支持敏捷化设计的定量化约束求解方法 | 第77-88页 |
·约束转换 | 第77页 |
·约束分析 | 第77-83页 |
·约束变化目标值与关联矩阵 | 第83-85页 |
·基于协商的约束数值求解 | 第85-88页 |
·基于约束的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 第88-90页 |
·应用实例 | 第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5 敏捷化产品开发中约束求解的协商技术 | 第91-110页 |
·协商模型 | 第91-97页 |
·协商主题与议题 | 第91-93页 |
·协商模型 | 第93-97页 |
·协商标准判据和协商原则 | 第97-99页 |
·协商标准判据及协商空间 | 第97-98页 |
·协商原则 | 第98-99页 |
·时间压力指数 | 第99-101页 |
·正常时间压力下的协商过程及其关键实现技术 | 第101-105页 |
·一致合作阶段 | 第101-102页 |
·竞争合作阶段 | 第102-105页 |
·适度时间压力下的协商过程及其关键实现技术 | 第105-107页 |
·一致合作阶段 | 第105页 |
·竞争合作阶段 | 第105-107页 |
·增强时间压力下协商过程及关键技术 | 第107-108页 |
·一致合作阶段 | 第107页 |
·竞争合作阶段 | 第107-108页 |
·讨论 | 第108页 |
·应用实例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6 应用实例 | 第110-124页 |
·实例说明 | 第110-111页 |
·设计过程规划与管理实例分析 | 第111-115页 |
·设计任务的层次分解 | 第111-112页 |
·各子任务集执行序列优化 | 第112页 |
·各子任务集开发时间的计算 | 第112-113页 |
·确定耦合任务集的规划方案 | 第113-114页 |
·子项目的分配 | 第114-115页 |
·约束协商求解实例分析 | 第115-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