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暗穴的成因及其公路工程灾害效应研究
0 绪论 | 第1-13页 |
·选题思路及工程背景 | 第7-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 黄土暗穴分类及分布规律 | 第13-32页 |
·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概况 | 第13-16页 |
·黄土高原地质概况 | 第13-14页 |
·黄土高原地貌概况 | 第14页 |
·黄土地层分布概况 | 第14-15页 |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与土壤侵蚀概况 | 第15-16页 |
·黄土暗穴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 第16-23页 |
·黄土暗穴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黄土暗穴的分类研究 | 第17-23页 |
·黄土地区暗(陷)穴的分布规律 | 第23-31页 |
·黄土暗(陷)分布的地域规律 | 第23-26页 |
·黄土暗(陷)穴分布的地形地貌规律 | 第26-27页 |
·不同土性的暗(陷)穴分布规律 | 第27页 |
·黄土暗穴发育的深度规律 | 第27-29页 |
·黄土暗穴的分布与其它黄土洞穴发育情况的关系 | 第29-30页 |
·黄土暗(陷)穴分布与降雨量及降雨特征的关系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2 黄土暗穴的成因及形成机理 | 第32-67页 |
·关于黄土暗穴成因的主要观点 | 第32-33页 |
·机械成因说 | 第32页 |
·化学溶蚀成因说 | 第32页 |
·多因素成因说 | 第32-33页 |
·黄土暗穴形成的内因--黄土土性与暗穴形成的关系 | 第33-46页 |
·黄土的渗透性与暗穴形成的关系 | 第33-35页 |
·黄土的崩解性与暗穴形成的关系 | 第35-38页 |
·黄土的抗冲性与暗穴形成的关系 | 第38-40页 |
·黄土湿陷性与暗(陷)穴形成的关系 | 第40-46页 |
·黄土暗穴的形成机理及模式 | 第46-60页 |
·黄土暗穴的形成机理 | 第46-50页 |
·黄土暗穴的形成模式 | 第50-60页 |
·黄土暗穴的形成演化过程 | 第60-66页 |
·孕育期 | 第60-61页 |
·形成期 | 第61页 |
·发展期 | 第61-63页 |
·破坏期 | 第63-64页 |
·消亡期 | 第64-65页 |
·黄土暗穴与其它类型的黄土洞穴的相互转化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3 黄土暗穴公路工程灾害及其致灾机理 | 第67-99页 |
·黄土暗穴对公路工程危害的一般特点 | 第67-69页 |
·黄土暗穴对公路工程危害的宏观规律 | 第67-68页 |
·公路工程不同部位黄土暗穴的危害特点 | 第68-69页 |
·黄土暗穴对公路工程的直接危害及其致灾机理 | 第69-76页 |
·黄土暗穴引起的路面穿洞及塌陷 | 第69-71页 |
·黄土暗穴引起的路面不均匀沉降 | 第71-72页 |
·黄土暗穴引起的路面开裂 | 第72-73页 |
·黄土暗穴对边沟的破坏 | 第73-74页 |
·黄土暗穴对路肩的破坏 | 第74-75页 |
·黄土暗穴对公路桥梁的破坏 | 第75页 |
·黄土暗穴对隧洞的破坏 | 第75-76页 |
·黄土暗穴对公路工程的间接危害及其致灾机理 | 第76-80页 |
·黄土暗穴对路堑边坡的破坏 | 第76-77页 |
·黄土暗穴对路基边坡破坏 | 第77-80页 |
·黄土暗穴对公路工程致灾机理数值模拟 | 第80-97页 |
·基本原理 | 第80-84页 |
·公路路基下伏黄土暗穴致灾机理研究 | 第84-88页 |
·公路边坡潜伏黄土暗穴致灾机理研究 | 第88-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4 黄土暗穴稳定性评价的解析方法 | 第99-109页 |
·黄土暗穴对公路工程危害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99-100页 |
·基于结构力学方法的路基暗穴稳定性评价 | 第100-109页 |
·结构力学计算方法及原理 | 第100-104页 |
·不同模型对比计算分析 | 第104-109页 |
5 黄土动力学试验及其有限元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109-125页 |
·路面层、基层、土基材料参数 | 第109页 |
·黄土的材料参数 | 第109-120页 |
·动弹性模量 | 第110-112页 |
·阻尼比 | 第112-117页 |
·动粘聚力C_d和动内摩擦角ψ_d | 第117-118页 |
·影响黄土动力学参数的主要因素及其一般规律 | 第118-120页 |
·车辆动荷载 | 第120-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6 车辆动荷载作用下黄土暗穴对路基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125-162页 |
·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25-127页 |
·动力方程建立 | 第125页 |
·质量矩阵 | 第125-126页 |
·阻尼矩阵 | 第126页 |
·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126-12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27-129页 |
·地质模型 | 第127-128页 |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128-129页 |
·材料特性参数的确定和选取 | 第129页 |
·有限元分析 | 第129-160页 |
·分析方法和步骤 | 第129-130页 |
·平面应变模型分析结果 | 第130-154页 |
·结果分析 | 第154-155页 |
·暗穴相互影响分析 | 第155-157页 |
·平面应变假设影响分析 | 第157-158页 |
·与公路延伸方向垂直暗穴的对比计算分析 | 第158-160页 |
·动荷载与静荷载作用效果比较 | 第160页 |
·小结 | 第160-162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162-165页 |
·结论 | 第162-164页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