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薄膜技术论文

正相与反相感温型开关膜的制备及其感温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1 绪论第17-50页
 1.1 概述第17-19页
 1.2 PNIPAM反相凝胶的相变机理及研究进展第19-30页
  1.2.1 N-异丙基丙烯酰胺单体及聚合物概况第19-20页
  1.2.2 PNIPAM温敏机理的研究进展第20-27页
  1.2.3 影响PNIPAM相变温度及行为的因素第27-30页
   1.2.3.1 外加盐、醇等对PNIPAM相变行为的影响第27-29页
   1.2.3.2 亲水、疏水单体共聚对PNIPAM相变行为的影响第29-30页
 1.3 基于IPN结构的正相凝胶的相变机理及研究进展第30-34页
  1.3.1 正相凝胶的一般结构第30-31页
  1.3.2 正相凝胶温敏机理第31-32页
  1.3.3 正相凝胶的制备第32-33页
  1.3.4 成分对正相凝胶溶胀-消溶的影响第33-34页
   1.3.4.1 聚丙烯酸对溶胀-消溶的影响第33页
   1.3.4.2 疏水性单体的含量对凝胶膨胀比的影响第33-34页
 1.4 温敏智能凝胶的应用研究进展简述第34-40页
  1.4.1 药物控释第34-38页
  1.4.2 物料的分离第38页
  1.4.3 酶的固定化第38-39页
  1.4.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第39-40页
 1.5 感温型开关膜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第40-49页
  1.5.1 基于PNIPAM的正相开关膜的接枝方法和性能第41-47页
   1.5.1.1 对多孔基材接枝改性的方法第41-42页
   1.1.5.2 影响感温性开关膜渗透性能的因素第42-47页
  1.5.2 感温反相开关膜的研究进展第47页
  1.5.3 感温型开关膜的应用前景第47-48页
  1.5.4 感温型开关膜迄今尚存在的问题第48-49页
 1.6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第49-50页
 2 正相开关膜的制备及感温特性研究第50-74页
 2.0 引言第50页
 2.1 实验部分第50-57页
  2.1.1 实验试剂第50-51页
  2.1.2 分析测试仪器第51页
  2.1.3 正相开关膜的制备第51-53页
   2.1.3.1 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法原理第51-52页
   2.1.3.2 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法步骤第52-53页
  2.1.4 PNIPAM接枝开关膜的测试表征第53-54页
   2.1.4.1 PNIPAM接枝开关膜的成分表征第53页
   2.1.4.2 不同接枝率的PNIPAM接枝开关膜的形貌表征第53页
   2.1.4.3 PNIPAM接枝开关膜接枝量的表征第53-54页
  2.1.5 PNIPAM接枝开关膜的性能表征第54-57页
   2.1.5.1 水通量实验第54页
   2.1.5.2 扩散实验第54-5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57-72页
  2.2.1 PNIPAM接枝开关膜的FT~IR表征第57-58页
  2.2.2 具有不同接枝率的PNIPAM接枝开关膜的微观形貌分析第58-62页
  2.2.3 接枝率对PNIPAM开关膜水通量温度感应特性的研究第62-63页
  2.2.4 接枝率对PNIPAM开关膜的温度响应特性的影响第63-64页
  2.2.5 接枝率对PNIPAM开关膜的膜孔动力学孔径的影响第64-67页
  2.2.6 接枝率对溶质透过膜的扩散系数的影响第67-72页
   2.2.6.1 NaCl的标准曲线第67-68页
   2.2.6.2 扩散系数计算示例第68-70页
   2.2.6.3 扩散系数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0-72页
 2.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3 正相开关膜的开关相变温度特性研究第74-112页
 3.0 引言第74页
 3.1 实验部分第74-82页
  3.1.1 实验试剂第75页
  3.1.2 分析测试仪器第75页
  3.1.3 均聚物及共聚物的制备第75-79页
   3.1.3.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制备第76页
   3.1.3.2 共聚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酰胺)的制备第76-78页
   3.1.3.3 共聚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制备第78-79页
  3.1.3 感温型开关膜的制备第79页
  3.1.4 聚合物的表征第79-80页
  3.1.5 聚合物相变温度及开关膜的表征第80-82页
   3.1.5.1 聚合物相变温度的表征第80页
   3.1.5.2 开关膜成分的表征第80-81页
   3.1.5.3 开关膜形貌的表征第81页
   3.1.5.4 开关膜接枝量的表征第81-82页
  3.1.6 开关膜的性能表征第8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82-110页
  3.2.1 聚合物的表征结果第82-88页
   3.2.1.1 GPC测定分子量的结果第82-83页
   3.2.1.2 ~1H NMR表征共聚物组成结果第83-88页
  3.2.2 聚合物相变温度的表征结果第88-91页
   3.2.2.1 P(NIPAM-co-AAM)相变温度的表征结果及机理分析第88-89页
   3.2.2.2 P(NIPAM-co-BMA)相变温度的表征结果及机理分析第89-91页
  3.2.3 感温开关膜的XPS表征结果第91-101页
   3.2.3.1 接枝P(NIPAM-co-AAM)感温开关膜的XPS图谱第91-96页
   3.2.3.2 接枝P(NIPAM-co-BMA)感温开关膜的XPS图谱第96-101页
  3.2.4 感温开关膜的形貌表征结果第101-103页
   3.2.4.1 接枝P(NIPAM-co-AAM)感温开关膜的形貌表征结果第101-102页
   3.2.4.2 接枝P(NIPAM-co-BMA)感温开关膜的形貌表征结果第102-103页
  3.2.5 感温开关膜的制备及性能实验结果第103-110页
   3.2.5.1 接枝P(NIPAM-co-AAM)开关膜的制备及性能实验结果第103-105页
   3.2.5.2 接枝P(NIPAM-co-BMA)开关膜的制备及性能实验结果第105-110页
 3.3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4 反相开关膜的制备及其感温特性研究第112-158页
 4.0 引言第112-113页
 4.1 实验部分第113-116页
  4.1.1 实验试剂第113页
  4.1.2 分析测试仪器第113-114页
  4.1.3 反相开关膜的制备第114页
  4.1.4 反相开关膜的测试表征第114-115页
   4.1.4.1 反相开关膜的成分表征第114页
   4.1.4.2 反相开关膜的形貌表征第114-115页
   4.1.4.3 反相开关膜接枝量的表征第115页
  4.1.5 反相开关膜的性能表征第115-116页
   4.1.5.1 水通量实验第115-116页
   4.1.5.2 扩散实验第11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116-156页
  4.2.1 基材为聚偏氟乙烯(PVDF)的反相开关膜制备第116-130页
   4.2.1.1 接枝PAAM、PAAC共聚物第117-119页
   4.2.1.2 先接枝PAAC,再接枝PAAM第119-126页
   4.2.1.3 先接枝PAAM、再接枝PAAC第126-127页
   4.2.1.4 两次照射分步接枝法第127-128页
   4.2.1.5 一次照射分步接枝法第128-130页
  4.2.2 基材为尼龙-6膜(N_6)的反相开关膜第130-156页
   4.2.2.1 方案的验证第132-133页
   4.2.2.2 反相开关膜的表征第133-142页
   4.2.2.3 扩散实验结果第142-143页
   4.2.2.4 水通量实验结果第143-152页
   4.2.2.5 聚丙烯酰胺(PAAM)接枝率与反相开关膜性能关系第152-153页
   4.2.2.6 聚丙烯酸(PAAC)接枝率与反相开关膜性能关系第153-154页
   4.2.2.7 反相开关的反复性实验结果第154-156页
   4.2.2.8 开关响应环境温度变化到构象稳定所需时间第156页
 4.3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5 结论第158-162页
符号说明表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4页
附录A第174-183页
附录B第183-189页
作者在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获得的奖励情况第189-192页
声明第192-193页
致谢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d,Pr)FeB系纳米晶永磁的制备及其结构与磁性能
下一篇: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