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 第1-20页 |
第一章 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基本认识 | 第20-60页 |
第一节 中国的货币政策及其传导过程 | 第20-29页 |
一、 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实证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二、 中国的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 第21-23页 |
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3-24页 |
四、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特点 | 第24-28页 |
五、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顺畅的条件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 | 第29-45页 |
一、 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第29-33页 |
二、 关于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 第33-40页 |
三、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 第40-45页 |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目标的选择 | 第45-52页 |
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46-48页 |
二、 再贴现 | 第48-49页 |
三、 公开市场业务 | 第49-51页 |
四、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第51-52页 |
五、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 第52页 |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内部传导与外部传导 | 第52-60页 |
一、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两个阶段的划分 | 第53-54页 |
二、 内部传导与外部传导的联系与区别 | 第54-57页 |
三、 时滞现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57-58页 |
四、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58-60页 |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特征 | 第60-82页 |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数量特征的统计描述 | 第60-71页 |
一、 1978年-1993年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特征 | 第62-64页 |
二、 1994年-1997年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特征 | 第64-69页 |
三、 1998年至现在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特征 | 第69-71页 |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外部传导的特征的统计描述 | 第71-77页 |
一、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总体发展趋势 | 第71-73页 |
二、 中国货币政策外部传导的特点 | 第73-75页 |
三、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变动的联系 | 第75-77页 |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两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 第77-82页 |
一、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情况的基本认识 | 第77-79页 |
二、 1984年以来货币政策传导的变化 | 第79-80页 |
三、 分两阶段研究货币政策传导的必要性 | 第80-82页 |
第三章 货币政策传导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 第82-110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数量关系研究方法的回顾 | 第82-89页 |
一、 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货币政策的回顾 | 第82-85页 |
二、 中国学者运用VAR方法研究货币政策问题的状况 | 第85-87页 |
三、 货币政策传导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启示 | 第87-89页 |
第二节 “经济冲击原理”在货币政策传导分析中的应用 | 第89-98页 |
一、 经济冲击的含义 | 第90-92页 |
二、 经济冲击的主要类型 | 第92-95页 |
三、 对货币冲击的认识 | 第95-98页 |
第三节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冲击响应函数在分析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应用 | 第98-110页 |
一、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98-100页 |
二、 向量自回归模型阶数的确定及协整参数的估计方法 | 第100-101页 |
三、 误差修正模型与协整 | 第101-103页 |
四、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冲击响应与方差分解 | 第103-106页 |
五、 应用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数量规律的解释 | 第106-107页 |
六、 关于对货币冲击VAR模型的检验 | 第107-110页 |
第四章 两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模型的设定 | 第110-141页 |
第一节 建立两阶段货币传导模型的基本思路 | 第110-121页 |
一、 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二、 货币政策内部传导计量模型变量的选取 | 第111-119页 |
三、 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模型变量的选取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时间序列变量因果关系的统计分析 | 第121-136页 |
一、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121-127页 |
二、 多变量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 | 第127-135页 |
三、 货币外部传导过程多变量模型因果关系检验的评价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模型形式的设定 | 第136-141页 |
一、 货币政策传导框图 | 第136-137页 |
二、 货币政策传导模型的设定形式 | 第137-139页 |
三、 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内部传导的 数量分析 | 第141-194页 |
第一节 中央银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对 基础货币的影响 | 第141-152页 |
一、 基础货币对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141-143页 |
二、 基础货币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 | 第143-148页 |
三、 基础货币预测误差贡献度(方差分解)对比分析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效果的数量分析 | 第152-165页 |
一、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 第152-153页 |
二、 基础货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效果分析 | 第153-157页 |
三、 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效果分析 | 第157-161页 |
四、 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对狭义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效果分析 | 第161-165页 |
第三节 货币乘数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 | 第165-171页 |
一、 为什么要分析货币乘数 | 第165-167页 |
二、 货币乘数的统计特征 | 第167-169页 |
三、 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分析 | 第169-171页 |
第四节 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效果的评价 | 第171-177页 |
一、 中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效果的评价 | 第171-173页 |
二、 对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政策建议 | 第173-177页 |
第五章 附录 | 第177-194页 |
第六章 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外部传导过程的数量分析 | 第194-252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与最终经济目标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194-217页 |
一、 货币供应量对GDP影响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194-209页 |
二、 货币供应量对投资影响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209-212页 |
三、 货币供应量对消费影响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212-216页 |
四、 货币供应量对投资和消费脉冲响应的对比分析 | 第216-217页 |
第二节 在财政政策外部影响下货币政策作用宏观经济的VAR分析 | 第217-228页 |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 第218页 |
二、 财政变量作为外生变量的合理性 | 第218-219页 |
三、 引入财政变量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冲击效应的变化 | 第219-228页 |
第三节 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数量效果的评价与政策建议 | 第228-237页 |
一、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总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 第229-234页 |
二、 货币供应量对投资的影响显著 | 第234页 |
三、 货币供应量对消费的影响同样显著 | 第234-235页 |
四、 从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个过程看,外部传导效果优于内部传导效果 | 第235-237页 |
第六章 附录: | 第237-252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260页 |
后 记 | 第260-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