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笋用林丰产机理与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1 试验地自然概况及材料 | 第15页 |
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第15-21页 |
·绿竹生长周期的划分 | 第15-16页 |
·绿竹单株生物量及含水率测定 | 第16页 |
·绿竹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测定 | 第16页 |
·绿竹笋期叶片性状特征研究 | 第16页 |
·开花绿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16-17页 |
·绿竹高生长节律研究 | 第17页 |
·不同笋体部位营养特征 | 第17页 |
·绿竹无机肥施肥效应研究 | 第17-18页 |
·绿竹有机肥-生长调节剂施肥效应研究 | 第18-19页 |
·不同肥料种类施肥效应研究 | 第19页 |
·经营管理技术研究 | 第19-20页 |
·生理生化指标及笋养分含量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75页 |
·绿竹单株生物量及各器官含水率、养分特征研究 | 第21-25页 |
·标准竹各生长因子比较 | 第21-22页 |
·绿竹生物量模型研究 | 第22-23页 |
·绿竹各器官含水率变化规律 | 第23-24页 |
·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比较 | 第24-25页 |
·绿竹笋期叶片性状特性研究 | 第25-27页 |
·比叶重比较 | 第25页 |
·光合及呼吸性状比较 | 第25-26页 |
·N、P、K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绿竹开花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7-29页 |
·比叶重、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 | 第27页 |
·光合和呼吸性状比较 | 第27-28页 |
·各器官N、P、K含量比较 | 第28-29页 |
·绿竹高生长节律研究 | 第29-32页 |
·笋-幼竹生长节律 | 第29-30页 |
·绿竹笋-幼竹昼夜生长量比较 | 第30-31页 |
·绿竹笋-幼竹24h生长量变化 | 第31页 |
·气象因子对绿竹高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绿竹笋不同部位营养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竹笋元素含量比较 | 第32页 |
·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 第32页 |
·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比较 | 第32-33页 |
·绿竹无机肥施肥效应研究 | 第33-59页 |
·不同处理鲜笋产量因子比较 | 第33-37页 |
·不同处理笋营养成分分析 | 第37-42页 |
·不同处理笋期叶养分动态 | 第42-48页 |
·不同处理生长期叶养分动态 | 第48-52页 |
·不同处理笋期光合呼吸特性研究 | 第52-57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7-58页 |
·综合评价 | 第58-59页 |
·绿竹有机肥-生长调节剂施肥效应研究 | 第59-62页 |
·竹笋产量因子分析 | 第59-60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60-62页 |
·不同肥料施肥效应研究 | 第62-65页 |
·竹笋营养元素含量比较 | 第62页 |
·笋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 第62-63页 |
·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63-64页 |
·不同肥料对叶养分的影响 | 第64-65页 |
·绿竹经营密度及年龄结构控制 | 第65-68页 |
·竹笋产量因子分析 | 第65-67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67-68页 |
·留母时间对出笋量及新竹大小的影响 | 第68页 |
·培土高度对笋品质的影响 | 第68-71页 |
·培土高度对竹笋形态品质及出笋量影响 | 第68-69页 |
·笋营养成分分析 | 第69-71页 |
·不同土壤类型对笋品质的影响 | 第71-73页 |
·竹笋N、P、K含量分析 | 第71页 |
·竹笋营养成分分析 | 第71-72页 |
·竹笋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72-73页 |
·绿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 第73-7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5-80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