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杆状病毒分类地位 | 第8页 |
·杆状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宿主的病理学特征 | 第8-10页 |
·杆状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8页 |
·杆状病毒感染后宿主的病理学特征 | 第8-10页 |
·外部症状 | 第8-9页 |
·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 | 第9-10页 |
·杆状病毒的生态学及宿主病毒病流行学概述 | 第10-13页 |
·宿主种群 | 第10-11页 |
·宿主种群对病毒的感受性 | 第10页 |
·与病毒传播有关的种群参数 | 第10-11页 |
·病毒与病毒种群 | 第11-12页 |
·潜伏性 | 第11页 |
·增效因子 | 第11页 |
·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传播能力 | 第11-12页 |
·杆状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能力 | 第12页 |
·昆虫病毒土壤生态学常用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直接显微镜观察 | 第12页 |
·生物测定 | 第12-13页 |
·血清学方法 | 第13页 |
·PCR方法的运用 | 第13页 |
·杆状病毒杀虫剂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的优点和缺点及遗传改良 | 第13页 |
·重组杆状病毒杀虫剂安全评价的内容及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和动物毒理学研究 | 第14页 |
·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险 | 第14-15页 |
·本实验研究的背景及前期工作的总结 | 第15-16页 |
·棉铃虫危害情况极其防治 | 第15页 |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目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6-17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外源基因向环境中的其它微生物转移的可能性研究 | 第16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环境释放后在棉花植株表面的存活 | 第16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在环境中的滞留和传播扩散能力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材料及方法 | 第17-24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外源基因向环境中的其它微生物转移的可能性研究 | 第17-20页 |
·材料 | 第17页 |
·病毒与棉铃虫 | 第17页 |
·菌株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引物 | 第17页 |
·酶、试剂盒及其它试剂 | 第17页 |
·方法 | 第17-20页 |
·重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扩增及病毒粒子的提纯 | 第17-18页 |
·病毒多角体及ODV的纯化 | 第18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活化培养 | 第18页 |
·病毒粒子电镜观察 | 第18页 |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酶切分析 | 第18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 | 第18-19页 |
·棉花黄萎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9页 |
·应用重组棉铃虫病毒的棉田瓢虫的收集 | 第19页 |
·瓢虫总DNA的提取 | 第19页 |
·外源AaIT基因的斑点杂交检测 | 第19-20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环境释放后在棉花植株表面的存活比较 | 第20-22页 |
·材料 | 第20页 |
·病毒与棉铃虫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2页 |
·幼蕾表面病毒浓度的测定 | 第21页 |
·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21页 |
·重组病毒和野生型病毒的失活实验 | 第21-22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在环境中的滞留和传播扩散能力的研究 | 第22-24页 |
·材料 | 第22页 |
·病毒与棉铃虫 | 第22页 |
·棉铃虫幼虫饲养培养基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4页 |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田间滞留与扩散实验 | 第22页 |
·2001年田间滞留实验 | 第22页 |
·2002年田间滞留实验 | 第22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2-23页 |
·样品的生物测定检测 | 第23页 |
·生物测定后死虫中多角体的PCR鉴定 | 第23页 |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外源基因向环境中的其它微生物转移的可能性研究 | 第24-27页 |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及DNA的酶切鉴定 | 第24-25页 |
·瓢虫体表核多角体病毒的检测 | 第25页 |
·棉花黄萎病菌及瓢虫基因组的提取及鉴定 | 第25-26页 |
·外源基因AaIT基因的斑点杂交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环境释放后在棉花植株表面的存活比较 | 第27-30页 |
·病毒浓度和测试幼虫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第27页 |
·重组和野生型病毒在棉花上的的失活速度比较 | 第27-30页 |
·重组病毒和野生型病毒在棉花幼蕾上的失半存活时间 | 第30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在环境中的滞留和传播扩散能力的研究 | 第30-38页 |
·土壤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30-31页 |
·野生型和重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在田间的滞留 | 第31-34页 |
·野生型和重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在环境中的扩散 | 第34页 |
·生物测定后死虫中多角体的PCR鉴定结果 | 第34-3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外源基因向环境中的其它微生物转移的可能性研究 | 第38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环境释放后在棉花植株表面的存活 | 第38-39页 |
·重组棉铃虫病毒在环境中的滞留和传播扩散能力的研究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