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我国高速公路具有一系列特征 | 第9-10页 |
| ·投资方式多样化 | 第9页 |
| ·收费道路等级化 | 第9-10页 |
| ·管理模式多样化 | 第10页 |
| ·国内外收费系统的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高速公路的收费状况 | 第10-12页 |
| ·国内收费系统的发展 | 第1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收费系统的收费制式和收费方式 | 第13-22页 |
| ·收费制式 | 第13-16页 |
| ·均一式 | 第14页 |
| ·开放式 | 第14页 |
| ·封闭式 | 第14-15页 |
| ·混合式 | 第15-16页 |
| ·收费方式 | 第16-18页 |
| ·人工收费 | 第16-17页 |
| ·半自动收费 | 第17页 |
| ·全自动收费 | 第17-18页 |
| ·通行券(卡) | 第18-20页 |
| ·印刷通行券 | 第18页 |
| ·打印通行券 | 第18页 |
| ·磁条通行券 | 第18-19页 |
| ·条形码通行券 | 第19页 |
| ·IC卡通行券 | 第19-20页 |
| ·车载电子标签 | 第20页 |
| ·通行费付款方式 | 第20-22页 |
| ·现金 | 第20页 |
| ·预付款 | 第20-21页 |
| ·免费 | 第21页 |
| ·冲卡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现行收费系统分析及新模式的提出 | 第22-30页 |
| ·收费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人为因素 | 第22-23页 |
| ·采用闭路电视监控和计算机抓拍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 ·通行能力 | 第23-24页 |
| ·收费系统费用流失类型 | 第24-28页 |
| ·中途换卡,买短跑长 | 第24页 |
| ·出口冲卡 | 第24-25页 |
| ·入口多发卡 | 第25-26页 |
| ·收费员换卡 | 第26页 |
| ·同车换卡 | 第26页 |
| ·出、入口同时降档 | 第26-27页 |
| ·大、小车与收费员配合作弊或收费员个人利用车类作弊 | 第27页 |
| ·模拟过车 | 第27页 |
| ·协助跟车 | 第27页 |
| ·入口冲卡 | 第27-28页 |
| ·短途小车与长途大车换卡 | 第28页 |
| ·费用流失的分析与防治措施 | 第28-29页 |
| ·逃漏通行费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 ·防治措施 | 第29页 |
| ·新模式的提出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收费系统新模式的总体设计 | 第30-44页 |
| ·工作原理 | 第30页 |
| ·收费车道功能及车道设备组成 | 第30-32页 |
| ·收费车道功能 | 第30-31页 |
| ·车道设备组成 | 第31-32页 |
| ·车道操作过程 | 第32-44页 |
| ·入口车道 | 第32-36页 |
| ·出口车道 | 第36-44页 |
| 第五章 新模式中关键技术研究 | 第44-56页 |
| ·车型自动分类技术 | 第44-47页 |
| ·车型分类参数 | 第44-45页 |
| ·车型分类标准 | 第45-46页 |
| ·车型分类参数测量方法 | 第46-47页 |
| ·自动发/收卡机 | 第47-50页 |
| ·发卡、读卡机装备主要功能部件 | 第48-49页 |
| ·自动收发卡机可以达到的技术指标 | 第49页 |
| ·自动发卡机作用及优点 | 第49-50页 |
| ·车牌照自动识别器 | 第50-56页 |
| ·影响车牌照识别系统功能外在原因 | 第51页 |
| ·车辆牌照自动识别技术可以达到的技术指标 | 第51页 |
| ·车牌照识别系统设备构成 | 第51-52页 |
| ·车辆牌照识别器工作原理 | 第52-53页 |
| ·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的作用 | 第53-56页 |
| 第六章 新模式下收费广场通行能力分析 | 第56-61页 |
| ·收费广场通行能力 | 第56-57页 |
| ·通行能力 | 第56页 |
| ·收费广场的通行能力 | 第56页 |
| ·服务时间 | 第56页 |
| ·通行能力的作用 | 第56-57页 |
| ·影响服务时间的因素与车道通行能力 | 第57-59页 |
| ·提高通行能力的措施 | 第59-61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